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2014年初,全市有贫困县2个、贫困村52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52%。近年来,绵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重视和调动社会组织力量,大力培育发展扶贫类社会组织,探索社会组织扶贫新路径,有效发挥了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绵阳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一、认清“三项底数”,坚定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信心
绵阳虽然不属于全国性深度贫困地区,但所属的秦巴山区、龙门山高山区、丘陵旱山区个别乡镇仍然处于较为贫困状态,全市“插花式”深度贫困人口为数不少,个别地方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育、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群众生产生活不方便,脱贫致富门路少,帮扶难度大。
绵阳市志愿者协会
(一)扶贫任务依然很重
截至2017年底,全市尚有1个贫困县(平武县),5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三台县、梓潼县、盐亭县、江油市、安州区),建档立卡贫困村271个、贫困人口4.68万人。特别是剩余的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1.9万人占42.62%,患慢性病的1.33万人占29.91%,身患残疾的0.61万人占13.7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72万人占79.48%,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区域贫困特征突出
一是贫困村类型齐全。既有秦巴山区、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按民族县对待的平武县,又有大范围的丘陵旱山区和龙门山高山区。二是片外插花扶贫任务重。绵阳非贫困县贫困人口占79.77%,2186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61.7%,这些地区都是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设施、环境条件差,“插花性贫困”特点突出。三是贫困户转移性收入比例高。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分析,贫困户转移性净收入达60%以上,输血式扶贫特征明显;外出务工能力弱、财产性收入低;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2%,远比一般农户低,产业扶贫和就近务工潜力巨大。
绵阳脱贫奔康藤椒产业促进会
盐亭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种植理论培训
(三)社会组织培育逐步成熟
在提倡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驾马车”并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情况下,社会组织逐渐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来,已成为政府扶贫的重要补充。以参与性发展产业、公益性关注弱势群体为基本工作方法的社会组织,在贫困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以赋权为主体的参与式扶贫操作经验,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实施“五项保障”,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勇竖坚强后盾
(一)提供政策扶持保障
全面贯彻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先后出台多个配套政策,为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结合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实际,建立了“引导、支持”原则下的“政府主导、部门引导、社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的社会组织扶贫机制。
(二)强化能力培育保障
在行业协会中重点培育各类农业协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育组建了藤椒、猕猴桃、肉羊、蔬菜、獭兔“脱贫奔康产业促进会”等一批专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行业协会。这些农业社会组织整合、组织会员力量,在助力贫困地区产业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牵头组建扶贫公益联盟,成员单位涵盖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初步形成市扶贫开发协会牵头下的绵阳市扶贫公益网络。
盐亭天水村全景图
(三)完善基础设施保障
一是建成绵阳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每年可孵化社会组织100家,其规模和孵化服务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建立绵阳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部分街道、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或社会组织联合会,为各类公益组织提供综合服务。三是为扶贫类社会组织搭建孵化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设立扶贫类社会组织孵化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对致力于扶贫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其初成立或筹建期间,开展业务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培训等前期孵化,对其中的农业社会组织,待其正式登记并具备一定扶贫服务能力后转介给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持续性地开展长期培训服务。
(四)实现资源需求保障
一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落实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相关政策,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资源和领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9个,获得中央财政275万元资金支持,受益群众逾20万人,其中直接为贫困群众服务的项目6个。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近两年来,市本级财政共计投入100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运营、社会组织评估以及执法监察等工作,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组织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性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益性用地、购买服务、年度检查等优先和优惠。
梓潼许州3栋扶贫代养场
(五)建立机制监管保障
建立“四个机制”,强化对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一是诚信自律机制。建立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行业自律公约,推进信息公开、开展诚信服务。二是抽查机制。每年按照不低于4%的比例对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进行抽查,对社会组织违规问题及时进行查处。三是评估机制。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工作,全市首批评估社会组织23家。四是退出机制。对多年未参加年检和年检不合格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撤销,对长期不开展活动、业务领域和人员重合过多的社会组织,引导其注销或重新整合。民政、发改、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各司其职,在社会组织年度检查、日常管理、执法监察等工作中加强协作,形成社会组织管理合力。
三、搭建“三个平台”,创新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方式
绵阳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切实将社会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扶贫力量的重要补充,加强政策创制,落实支持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增强社会组织扶贫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社会组织产业联盟
由不同领域的农业社会组织组成专业联盟,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和抱团发展能力。目前,农业、林业、供销、扶贫、农促、农业论坛等6大联盟、26个社会组织入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涵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5000多个农业经营服务单位和科研院所,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社会组织集约化平台。服务中心为各类农业社会组织提供技术培训、资源整合、项目对接、市场开发等服务,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30多个班次,培训农业大户、脱贫带头人千余人,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能力。
(二)组建信息化服务中心,建立综合服务信息网络
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化服务中心,坚持走“互联网+农业社会组织”的路子,组建农社网、草根物流网等6个网站集群,即时提供涉农信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拓展扶贫渠道。创新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构建起可靠有效、公开透明的扶贫信息化平台,将“中国社会扶贫网”作为社会扶贫特别是实现社会资源与贫困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抓手。
(三)搭建爱心公益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与爱心组织精准对接
北川普网药博园
规范爱心公益平台,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一是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发挥资金募集灵活的优势,各级慈善总会和基金会依法募集资金,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二是志愿服务暖民心。积极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调研、助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创业引领等扶贫志愿活动。三是智力帮扶增民力。各类行业协会和专业性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和创业讲座,并面向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渠道等支持性服务,增强“造血”功能。四是结对帮扶办民事。以社会组织党组织为引领,与贫困村结对子,帮助贫困村挖掘脱贫着力点,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1100余家社会组织通过产业帮扶、慈善捐赠、项目扶持、志愿服务、商贸帮扶、智力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参与扶贫率达到36%,帮扶困难群众12余万人次,共计投入资金7800余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300余个,在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民生保障以及解决贫困户脱贫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