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涟水:瓜蒌,不仅能治病,还能治穷!

发布时间: 2018-06-20 15:47:0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王寿宇   |  责任编辑: 沈晔

 

瓜蒌,不仅能治病,还能治穷!

----涟水县南集镇朱陈村种植瓜篓初步脱贫侧记

袁成亮在瓜蒌园查看瓜蒌长势。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朱陈村不能就这样‘沉’下去!”彼时刚刚担任涟水县南集镇朱陈村党总支书记的袁成亮说道。

2016年4月,当袁成亮担任该村党总支书记时,可以说,朱陈村是真的“一穷二白”。“没有村集体经济,农民种植品种单一,是出了名的市定经济薄弱村。当时看见村民们每天为收入着急,我也着急啊。上级帮扶单位、三进三帮、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只要能争取的,我们全都争取。”那段时间,为了给村里找到一条致富路,袁成亮和其他的几位村干部可谓操碎了心。

“养殖业、常规稻麦种植、特种种植,我们搞了这么多年,还是没什么成效,甚至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大家再加把劲,好好琢磨琢磨啊!”

2016年5月的一天深夜,正在睡梦中的朱陈村村长陶学俊、朱陈村会计吉登阁被袁成亮的电话惊醒,这一夜,袁成亮几乎没合眼。“太着急了,当时真没办法,当时市农委想帮扶我们引进瓜蒌项目,我们一分钱不花。我觉得行,可是大家不认可,比较保守,可是又想不到什么好主意,我一下就急了。”袁成亮说,这天晚上,他查阅了一整夜的资料,问遍了周边镇村瓜蒌项目的具体情况,直到凌晨5点,他才入睡。

“快走!快走!我们今天去安徽看看,他们那里的瓜蒌项目搞的特别好,我们去学习学习!”刚睡到中午,还没来得及吃午饭的袁成亮迫不及待地到村部找到陶学俊和吉登阁,请他们一起即刻出发,前往安徽去学习瓜蒌引进项目。“看把你急的,我和家里说一下就走!”陶学俊说道。

依靠上级帮扶单位支持,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帮助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施行飞地政策,并按照项目总投入的10%进行保底收益……“多好的项目啊!我们为什么不行呢!”袁成亮激动地对陶学俊和吉登阁说。

回来之后,袁成亮又迅速考察了高沟、灰墩、淮安等地,在经过10余次调研之后,终于说服了大家,瓜蒌项目应运而生。“我们照搬安徽的先进经验,向上争取了110万元资金,施行飞地政策,引进企业在南集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侧兴建500亩瓜蒌种植项目,每年不问收成,给村里10%的分红。2017年一年,就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10万元的收益!关键是,这钱以后是旱涝保收,每年都有!”袁成亮笑着说道。

同样喜笑颜开的还有朱陈村的低收入户。为了带动村里低收入户,袁成亮决定让低收入户们来瓜蒌园里上班,照料瓜蒌生长。“去年我们30多户低收入户还在瓜蒌园里还上班了呢,正好不是农忙的时节,每天五六十块,一年挣了四五千块呢!”

“袁书记不仅帮我们村搞经济,帮我们贫困户找工作,他来了之后呀,还帮我们修好了路、疏浚好了灌溉渠、装好了路灯……”

“瓜蒌真不错,真的要好好感谢袁书记,没有他,我们哪有如今的日子!”村里的低收入户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记者说。

“袁书记来的时候,村里一分钱集体经济都没有,如今一年可以有近20万元;村里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如今村里水泥路面实现了‘内循环’;村部一台电脑都没有,如今村民休闲广场都有了……在袁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干事都有热情了!瓜蒌啊,真的是个好项目!”陶学俊说。

2017年10月,朱陈村的瓜蒌收获了。看着金黄的瓜蒌一个个地从藤上摘下来,袁成亮喜笑颜开。“用一句玩笑话说,虽然这瓜蒌不是我们村自己种的,但我看着他们就像葫芦娃爷爷看着葫芦娃一样,感谢它保护了村子,也保护了村民。瓜蒌,不仅能治病,还能治穷!”袁成亮说。

记者感言

治穷病,拔穷根。涟水县南集镇朱陈村走在绿色脱贫路上,成了有名的“瓜蒌村”。通过发展瓜蒌产业,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善了朱陈村多年来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相信不久的将来,朱陈村必将彻底摘掉贫困帽。

涟水县扶贫开发协会 王寿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