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铸管道智慧之心:将管口直径的偏差从8.5毫米缩小到6毫米
发布时间: 2018-06-07 10:22:33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孟君君
讲述人:管道公司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部一分部副经理 侯宇
大家好,我是侯宇。
中俄东线起自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止于上海市,新建管道3371公里。按北、中、南三段分期核准,分期建设。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永清;南段:永清-上海段。
中俄东线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第一条以智能化运营为建设目标的长输管道。
黑河—长岭段是我国目前管径最大、钢级最高、设计运行压力最大、单管输量最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以前没有人干过。国内的大型钢厂没有相关轧制工艺、管厂没有相关的制管工艺、装备制造厂没有相关设备生产工艺,施工方没有相关的施工资源和工法。总之,所有的在国内是空白,因此在中俄东线全面开工之前,必须先期开展试验段,验证管材、探索工艺、磨合机组、磨练人员,为后续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积累经验。
2016年11月8日,试验段在黑龙江五大连池正式打火开焊。
您也许会问,为什么选择冬季施工?中俄东线工期已定、后墙不倒,这个冬季我们必须干!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环境保护区等,必须冬季干!五大连池以北,沼泽丰富,为降低施工难度,冬季必须干!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冬季也必须干!所以,北大荒的冷——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请看大屏幕,这是我的同事在项目部驻地的本色出演,谢谢他们。
候宁带领技术团队和管材供应商共同攻关将管口直径的偏差从8.5毫米缩小到6毫米以内
这样的环境下,设备预热需要多久?——答案是“5小时”,没错,就是需要5个小时的准备,才能让设备热起来,才能让它们好好干活,完成接下来的全工序大流水一体化作业。
工地都在野外,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就在工地解决,前一口还是热的,下一口就是温的了,还没吃完就已经是带着冰碴了。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抱怨或者退缩,正是与这样的一群极普通的石油人同行,把我变成了我们;也正是与这样的一群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石油人同行,让我丝毫不敢懈怠,激励我奋力前行,去遇见最好的我们!
有人说管道建设——容易!就是两根管子一对,一焊,齐活儿。但事实上,在中俄东线,要把一根根10吨重的管道“巨无霸”,连接成一整条完美无缺的“超级”产品,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传统做法,被中俄东线1422毫米这个管径一放大,量变就产生了质变,比如:对所有的管道工程,管口的直径一定是有偏差的,有的位置稍大、有的位置稍小,不可能是一个正圆;按照规范要求,这个偏差小于管口平均直径的千分之六即可。对于以往的管道工程,这个偏差可以接受,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中俄东线的1422毫米直径来讲,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8.5毫米。拿这样的两根管材组对焊接,焊缝是很难合格的。
中俄东线新建管道3371公里
针对这个难题,我带领技术团队和9家管材供应商共同攻关,最终将管口直径的偏差从8.5毫米缩小到现在的6毫米以内。别小看这区区2.5毫米,不仅大幅提高了焊接质量和施工工效,更让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口径、大壁厚钢管生产工艺水平向更高标准迈出一大步,比肩德国和俄罗斯,站稳了世界的领先水平!
通过为期一年的试验段的建设,我们取得了涵盖管道建设全方位的48项技术和管理成果,发布了59项焊接工艺规程,环焊缝100%采用自动焊焊接工艺。焊接工效从试验段开始时每天不足3道口,提高到现在单机组单最高工效35道口;一次焊接合格率从不足80%,提高到95.02%。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互联网+机组的“智能工地”建设,无论在哪,通过手机上的APP,能随时随地查看重要工序施工现场和实时工况,实现了项目远程协同管理,为未来数字化移交和智能化运营打下基础,迈出了建设智能管道的第一步。
像这样的第一步在中俄东线还有很多,每一步都在创造纪录,每一步都在填补空白,每一步都是在比肩世界领先水平。
俗话说,“兔子跑得快,都是鹰撵的”。中俄东线天然气供气合同不能变,投产日期不能变,建设质量标准更不能变,必须扎在施工现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我参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最深切的感受。
以中俄东线为纽带,集众智、聚合力、谋创新,以共建共商共享为目标的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这是我们的团队!高标准、重细节、严管理,不放过任何可能引发管道本质安全的缺陷,这是我们的铁律!守初心,行万里,不喧哗,自有声,这就是我们的情怀!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