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工匠精神 当好油井医生

发布时间: 2018-06-07 09:42:33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义兴 |责任编辑: 孟君君

 

讲述人: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修井高级技师 杨义兴

我是一名修井工,井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修井工能让它起死回生,所以别人把修井工叫“油井医生”。

但来了才发现,这“医生”,不好当。上井第一天,新发的工服,就变成了黑乎乎的油盔甲,头发上、脸上糊满了油泥,我用洗衣粉洗了一个多小时,才算是干净了。井躺倒了,我们24小时不停工,耽误一天,就是好几吨油啊。长期的野外作业,吃饭又不规律,风湿病、胃病就成了修井工的“标配”。

要当好油井医生,先得把手术刀打磨锋利了。我们的手术刀,就是一件件修井工具。我的第一个发明特别简单。修井的时候,最常用到的就是液压钳。液压钳开口的地方,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指头出了问题,活儿就干不成了。那时候刚学了电焊,心热,我就琢磨着练练手。观察了好几天,心里有底了,我在液压钳的开口处,焊了一个侧向活门,既不影响液压钳的使用,又保护了手,用起来挺方便。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小子来的时间不长,但干活儿知道动脑子,咱修井队就缺这样的人,好好干!

大年三十 兄弟们在烟花爆竹中起油管

有了师傅的认可,我的劲头更足了。我所有的发明,都来自修井一线,都是为了解决弟兄们遇到的难题。起油管的时候,内腔的污油喷溅出来,我们从头到脚洗淋浴。我设计的油管防溅盒环抱住油管口,污油顺着导流管流进污油罐,既干净又环保。

发明液压绞车,是为了干活儿的时候省一把劲。把通井机液路系统改造后,安装绞车,以前需要人工操作调整液压钳高度、抢装应急防喷井口等工作,都实现了机械化,刮风下雨的时候,也不用爬高爬低的,安全多了。

慢慢的,我有了一点儿小名气,连续三届在长庆油田技术比武中夺魁,2006年被集团公司聘为技能专家,自己发明、改进的120多件修井工具,在行业里被广泛推广,大家用着顺手,活儿也轻松多了。

“手术刀”锋利了,还得积累“临床”经验。2002年,我所在的作业区一口高产井出了问题。当时,队长动了手术还躺在医院里,我是代理技术员,只能硬着头皮上。这口井,套管腐蚀发生了错断,油管又从错断处掉入套外,打捞难,套管扶正更难。我泡在现场,定方案,选工具,完成了油管打捞,但在套管扶正上卡住了。

这可是我主持的第一口井大修,不能把牌子砸了。那几天,我天天睡不好觉,就琢磨创新个什么工具,能把井给救活了。

杨义兴在现场修井

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套管错断成两截子,如果能设计一个铁家伙,在断错处强行挤压过去,就能把几厘米的偏差给掰过来。我赶紧动手画图纸,设计出一个橄榄形引锥,顺着套管放下去。细的一头很方便就插进了底下断错的套管,上面一加力,引锥往下憋,中间粗大的地方一下子就把套管给掰直对齐了。接下来,注入水泥加固,下抽油泵完井,一开抽,油井活啦!

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油井在我手里复活的感觉,兄弟们也越来越信任我。有一次赶到现场救急,老队长拉着我的手说:小杨,你来我就放心了,大家伙儿能早点儿收工,回去吃口热饭,睡个好觉啦!尽快把井修好,这就是一个油井医生的价值!

那时候,长庆油田发展很快,每年新增油气当量5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一个中型油田。上产需要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在这里轮番实验。我们这些老“医生”,遇到新病例了。

水平井打捞小件落物就是个疑难杂症。想象一下,站在平地上,只能通过12厘米的套管,要把3000多米以下的碎片,先平着拖动,再垂直打捞,就像拿着手术刀、蒙着眼睛,给地缝里的蚂蚁做微创手术。死守旧方法肯定不行,每一步都要考虑工艺和工具的改进。就在我主持的第一口水平井打捞中,我们自制了12件打捞工具,其中7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创造了在一口井施工过程中研发工具最多、申请专利最多的记录,技术经验还在集团公司进行了推广交流。

病了能治是好大夫,但油井还没生病的时候就能预防、就能强身健体,才是真“神医”。好的修井工,前期就得介入采油的各个环节。长庆油田建成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级开发课题。大课题、小课题,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实验,都交到我的修井队里来完成。我和油田公司、集团公司的大专家一起,在现场讨论、解决难题。这些技术在我们手里成熟,再推广到油田公司和整个中石油。我们这些普通的油井“医生”,成了战斗在创新一线的骨干。

当好油井“医生”,凭技术说话,靠创新提效,用追求彰显价值,这——就是我理解的“石油精神”!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