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开讲啦!来听这些石油青年鲜为人知的事儿

发布时间: 2018-06-07 09:09:35 |来源:中青在线 | 作者:崔丽 |责任编辑: 孟君君

 

6月5日,一场以“弘扬石油精神、重塑良好形象”为主题的石油精神(劳模·青年)论坛在北京“开讲啦”!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主角儿是来自中国石油不同战线的20余名劳模、青年代表,他们生动讲述了石油人的奉献与坚守,创新与担当,阐述对石油精神的领悟与体会。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夏庆丰讲话。

中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指出,劳模青年是百万石油员工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石油人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缩影,是新时代的楷模。弘扬石油精神就是要践行“三老四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创业绩。弘扬石油精神就是要忠诚担当,坚韧无畏,改革攻坚,实现稳健发展。弘扬石油精神就是要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国有企业发展的根与魂。要激励广大干部员工继续大力弘扬石油精神,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和思想基础,凝聚起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徐吉明讲话。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总经理曲广学主持会议。

这一天的舞台为石油人闪亮,他们平时奋战在井台,奔走在石油管线,忙碌在加油站,跋涉在海外。此刻,这些普通的员工,一一走上台前,以生动、质朴的语言讲述自己作为石油人的经历与追求,讲述幕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与深沉厚重的石油情怀。当天的直播,吸引了98万人在线同时观看。下面让我们选取几个镜头,一起来听听石油青年这些生动、真实的故事,走入石油人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迷恋油井复活的感觉

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修井高级技师杨义兴:我是一名修井工,别人把我们叫“油井医生”。我们的手术刀,就是一件件修井工具。修井最常用到的液压钳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就琢磨着,在液压钳的开口处,焊了一个侧向活门,既不影响使用,又保护了手。慢慢地,我的小发明有了一点儿小名气,连续三届在长庆油田技术比武中夺魁,2006年被集团公司聘为技能专家,发明、改进的120多件修井工具,在行业里被广泛推广。

井躺倒了,耽误一天,就是好几吨油啊,我们24小时不能停工。长期的野外作业,吃饭不规律,风湿病、胃病成了修井工的“标配”。有一年年三十儿,有一口井还没修好。天黑了,山下的鞭炮响了,烟花照亮了夜空。兄弟们在烟花鞭炮声中,默默地起着油管,一根接一根,没有人说一句话。我当时心里想,既然端了修井这碗饭,就要端得体体面面,就得干出点儿花样来。

我迷恋油井在我手里复活的感觉,当好油井“医生”,凭技术说话,靠创新提效,用追求彰显价值,这就是我理解的“石油精神”。 

让巴西同事品尝“中国烤肉”的味道

中油国际事业巴西公司副经理刘强:2014年,27岁的我,只身一人来到巴西,一边注册公司、租办公室,一边找资源联系客户、招兵买马建队伍。经过一年多努力,我们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油贸合同,填补了中石油在巴西没有长期合同的空白,逐步在巴西站稳脚跟。今年上半年巴西已成为中国第五大原油进口来源,增速显著。

有一段时间,公司13名员工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他们,我和他们聊足球,我还自己买肉腌制羊肉串,和巴西同事们聚会,品尝“中国烤肉”的味道。我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工作沟通更顺畅了。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加完班准备离开时,发现很少加班的同事居然也主动加起班来。

国际事业巴西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已累计实现贸易量1800万吨,填补多项中国与南美国家在石油贸易领域的空白。我想,通过文化融合实现和谐共赢,是中石油海外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大法宝吧。 

将管口直径偏差从8.5毫米缩小到6毫米

管道公司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部一分部副经理侯宇:中俄东线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第一条以智能化运营为建设目标的长输管道。黑河—长岭段是我国目前管径最大、钢级最高、设计运行压力最大、单管输量最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以前没有人干过。2016年11月8日,试验段在黑龙江五大连池正式打火开焊。北大荒冬季,天寒地冻,设备预热要“5小时”。我们午饭就在工地解决,前一口还是热的,下一口就是温的了,还没吃完就已经带着冰碴了。在中俄东线,要把一根根10吨重的管道“巨无霸”,连接成一整条完美无缺的“超级”产品,绝非易事。我带领技术团队攻关,将管口直径的偏差从8.5毫米缩小到现在的6毫米以内,这区区2.5毫米的进步,让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口径、大壁厚钢管生产工艺水平向更高标准迈出一大步。 

在高原英雄岭上上演新的接力

青海油田樊语慧: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有一座我国海拔最高的油田,那就是青海油田。那里常年高寒缺氧、风沙肆虐。在这个盆地的最西端,有一座逶迤百余公里的“大山”,被称作英雄岭,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这里寻找石油、奉献石油。

建设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接力棒交到新石油人手中。孙宝是个“油二代”,2011年来到英雄岭上,带领着十几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奋战在山岭之上,沟壑之间。2017年7月,狮210井试采作业,当天夜里,一向干旱少雨的花土沟地区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但原油试采不能停止,数十辆油罐车排成长龙,车灯将天际照亮,将雨丝映红,孙宝带领班员在4个单井罐上奔忙不停。七月流火,但高原上却寒风刺骨,冻得他们浑身打颤。大雨一夜未歇,原油试采也一夜未止!狮210井在试采中获得高产油流,日产原油突破了1000吨。 

打印出的乙烯技术计算报告超过8000页A4纸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艺经理孙长庚:在石化领域,小到塑料包装,大到飞机上的零部件,都有乙烯的身影。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乙烯消费国,但自给率长期不足。

2008年,集团公司成立重大专项,立足实施乙烯国产化。一套百万吨乙烯装置占地约9万平米,相当于13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管线连接起来有200多公里,超过5个马拉松,装置由上千台设备构成,每台设备最多可受数十个关键工艺参数影响。我们必须对所有设备的每一个关键参数,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验证优化,仅搭建一个主要计算模型就多达800多个模块,一次计算生成完整报告打印出来超过8000页A4打印纸。自有乙烯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国外专利商大幅降低技术转让费。

工作14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乙烯技术研发和工程化。截止到目前,自有乙烯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带动了下游上千亿的产值,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我和同事们都特别牛! 

地下掩体里的那碗打卤面,最香!

华油集团阳光国际南苏丹项目部副经理曲威伟:我在苏丹、南苏丹已经工作了九年。2016年7月8日,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武装冲突,这是我经历的第三次战乱。待枪声不那么密了,我带着俩厨师离开掩体,去厨房给大家弄吃的。我趴在大树下放哨,平生第一次竖着耳朵做饭。就在面快和好的时候,营地外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我们跑回掩体。枪声逐渐弱了,我们又回到厨房。好不容易,面条才煮熟。抬进掩体,大家大口吃着打卤面,气氛轻松了很多。一位老同志说,“每次回老家,我家老太太都给我做一顿面条,说这叫‘起身饺子落身面’,吃了面才算在家落安稳了!”掩体里的这碗面,给大家都留下最深的印象。

说实在的,我也想家,当时离我媳妇预产期没几天了,但我仍然要留守。那次战乱后回国休假,回到家里已是夜里十二点多,当时我妈给我开的门,我俩一个门里一个门外,谁也没说话。 

加工零部件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5 

辽阳石化建修公司维修四车间五班班长岳景春:我在东北农村长大。1994年,我考入辽化,成为一名钳工,可把我牛坏了。工作中我发现,有些零部件的修配精度不高,是造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研究怎么能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百分表、千分尺、锉刀都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宝贝。上班缠着师傅问,下班抱着书本啃,逮着空了就反复练,我“上了瘾”,每次成功制作一个高精度零部件,都能让我嘚瑟一阵儿。

0.05毫米,0.01毫米,我的手工加工精度在一点点提高。现在,可以达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5,这样的精度就是现代化数控机床也很难达到。以往,有些零部件拆卸以后只能返厂维修,太耽误事了。我手工加工能力提高以后,在检修现场就能对这些零部件进行快速精准修配,节约了大量返厂时间。从会干到干好,再到干精,我用了24年。我坚信,只要每天多干一点,多学一点,就能进步一点。 

我骄傲!我们爷孙三代石油人

国际管道中乌项目布哈拉输气处生产技术科科长陈子鑫:8年前的这会儿,我正纠结:得到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保送研究生的名额,同时,拿到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录用通知。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石油人。爷爷是玉门油田的石油工人,爸爸是一名管道无损检测工程师。有一年年三十儿,我爸远在苏丹,他脸贴着电视,和录像里的我和我妈,拍了一张别样的全家福。

我决定顺从自己的内心,放弃保研,选择石油。我来到了中亚,在荒芜的大地上扎下根。工作的压缩机站,地处乌兹别克斯坦无人区,离最近的城市开车要两个多小时。刚投产那会,我们既是调度,也是工程师,还是翻译,白天没时间学习,就利用值夜班的时间学。技术上的钻研和成长,让我们赢得了乌方同事的信任和尊重,更收获了理解和友谊。回国休假的时候,我跟外公说,您那个时候是人拉肩扛建设大庆,我爸那会儿是翻山越岭在各地建管道,而我现在是在“一带一路”上继续着你们的事业。外公欣慰地笑了。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