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武大郎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3-07 16:17:31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清河 |责任编辑: 苏文彦

 

武植,就是我们当地传说中的武大郎。但是,传说中的这个武大郎与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形象。小说中的武大郎是“三寸丁、谷树皮”以卖烧饼为生,是个窝囊废的形象。而几百年来,在清河当地一直流传的说法是:武大郎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进士及第,曾任山东阳谷知县。其妻潘金莲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是贤妻良母。

传说武大郎少年时曾经给富家子弟当陪读,二人因此结为盟兄弟。朝廷开科取士,富家子弟名落孙山;武大郎因为学习用功,考中了进士,当了阳谷县令。后来富家子弟因家中房屋被火烧光,无奈到阳谷投奔武大郎。由于武大郎忙于政务,慢怠了盟兄弟。盟兄弟在回家时一路编排武大郎的臭报。盟兄弟回家一看,却傻了眼:原来武大郎早派人回清河帮他修建了家园。盟兄弟连忙原路返回涂擦臭报,可是已经晚了,南来北往的民间艺人根据臭报的内容已经以讹传讹,宣传开来,歪曲了武大郎形象,后来就被编进了《水浒传》,这才造成了千古奇冤。熟悉清河当地民情风俗的金陵笑笑生,又从《水浒传》中辟出一枝,写了以清河为故事背景发生地的小说《金瓶梅》,这才使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形象进一步被歪曲和丑化。

史载,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小说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形象已经定型,任何人也难以改变。但是,在清河县,人们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认识却没有受小说的影响,人们仍然把武大郎和潘金莲当作正面形象的人物来看待。不但如此,清河县武家那村的武姓家族的人们,还以武大郎为他们家族的先祖,因为武大郎的坟墓至今还在;武家那村北边黄金庄的潘家,也说潘金莲是他们的老姑奶奶,谁要说潘金莲的丑话、坏话,整个潘家都不允许。据潘氏家谱记载,潘氏先祖于北宋末年在贝州为官,是从江西迁来在清河黄金庄落户的。这个说法,武家那村的武姓家族的人们、黄金庄村潘氏家族的人们至今都深信不移。

 现在的武大郎墓、就是武植墓,位于清河县武松东街武家那村南(原来武家那村叫孔宋庄);墓地周围修起了围墙和大门,大约有5亩地面积;进了大门,是墓前的3间祠堂,祠堂内东有武大郎石塑雕像一座,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坐东面西,室内墙壁悬挂的是施耐庵后人、广宗县画家施胜辰所画图画,画附文字,大意为施家先人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武大郎、潘金莲的描述纯属小说之演绎,与历史之武、潘大相径庭,并对施家先人对武、潘在小说中的歪曲表示歉疚。

1992年,武大郎墓被人们挖开发现,墓是圆井型构造,拱形圆顶,顶部已经被破坏,墓室内堆满淤泥。墓室直径一丈五寸,距地面高约一丈五尺深,推算总高度约两丈五尺以上,墓壁是用长条形大青砖叠砌而成,墓底部以两层平砖灌浆铺成。北侧四尺五寸处有一个壁龛,就是放浆水罐的小壁穴;南侧为墓室通道,宽二尺四寸,以三层“人”字形条砖密封墓门,有被挖掘痕迹,东面壁上吊悬棺的铁链环残部还存在,墓穴底部清理出骨殖一具,骨骼粗壮,经测量,骨架总长度为五尺六寸七厘,就是1.89米;这样长的骨架,应该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仪表堂堂的男子汉;骨殖外的衣冠已腐烂,呈灰褐色,无法提取,头部有玉石帽花一枚,但已破碎。

1994年,河北《大众文艺》月刊第五期发表了《发掘武大郎墓纪实》一文,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94年,县政府投资30万元对武大郎墓进行恢复性修复,并修建了武大郎祠堂供游人参观游览。2005年,县政府又投入10万元,对武大郎墓墓室进行维修,并在祠堂院内种植花草树木。现在,武植墓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武大郎墓的游客不断增加,2014年接待量5万余人,现有景区已不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武大郎墓景区,完成了《河北清河武大郎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把该景区策划为“一轴六区”:一轴为中部景观轴,即景区大门至现武植祠;六区包括武大郎墓观光区、文化展览区、戏剧演绎区、园林休闲区、百花休闲区、广场商业区六个区。


(来源:清河县人民政府)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