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文化在清河

发布时间: 2018-03-07 16:17:31 |来源:中国网 | 清河 |责任编辑: 苏文彦

 

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里世代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水浒传》《金瓶梅》的描写和讲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以上两部古典小说的版本。

人们大都是在《水浒传》中知道了武松,“景阳冈武松打虎”“大闹狮子楼”“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十字坡武松打店”“武松单臂擒方腊”等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其实,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早就有了关于武松的记载。

据宋代无名氏所作史话本《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中,即有武松的名字;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就已有民间艺人讲说的《武行者》故事;南宋末周密史料笔记《癸辛杂记》中辑录的龚圣与的画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亦有《行者武松赞》。之后,有元人红字李二作《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元人高文秀作杂剧《双献头武松大报仇》。

《水浒传》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元末明初,《水浒传》的作者把民间传说加工整理成书,武松的故事趋于完整。而到了明万历年间,才有了刻本,使《水浒传》得以广泛流传。
武松的故事,除在《水浒传》《金瓶梅》所写以外,清河县还流传着许多《水浒传》没有收录的有关武松的故事,有“武松出世”“武松学艺”“武松打鬼”“武松井”“武松大闹董家庙(东岳庙)”等十几个。值得注意的是“武松大闹董家庙”,董家庙村,现属南宫县,临清河界,距清河老县城仅几里路,有规模较大的庙会。武松赶庙会,在庙会上痛打恶霸李家五虎的故事,至今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这些故事在清河的广泛流传,首先是口头传说,即讲故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县农村多有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这些作坊白天是生产加工地,晚上则是聚集众人、消遣时光之地。闲着没事,多来此处听故事。一代传一代,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二种传播形式,是说书艺人说唱。据老年人的记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清河县城和农村,每到庙会和集日,皆有说书艺人设立的说书场、说书摊。曲种形式有木板书、河南坠子、大鼓书等,说唱内容都是水浒人物故事,在清末和民国之交,开始出现说唱“武老二”的(那时还没被命名为《山东快书》),专说武松段子,视观众不同有“荤口”、“素口”,颇受人们喜爱。以至今天的清河人大都会说两句“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家住直隶广府清河县,城东八里孔宋庄……”
再一种传播形式是舞台表演。过去,清河县的地方剧种有清河乱弹、四根弦等,也多演出武松、武大郎的戏剧;来清河演出的外地演出团体,也多演出武松剧目,因为清河人对武松、武大郎的故事有特殊情感。从元初红字李二作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开始,到后来的《武松打擂》《挑担武松》《武松打虎》,一直到今天的《武大郎正传》等,不一而足,都是清河人爱看的。
武松、武大郎的故事从历代流传到今天,深深烙印于清河人的心中。相关部门对武松、武大郎的传说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进行过两次大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清河掌故》《清河民间文学集成》《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等,另有《武松的传说》《武大郎传奇》专著,而且还新编、上演了古装京剧《武大郎正传》。
如今走进清河县,随处可见以武松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宾馆、社会团体、商品,本土作者还创作了诸多有关武松的专著及艺术作品,到处都在延续着武松文化的传承。
2004年在河北省燕赵历史名人评选活动中,武松与廉颇、荆轲、张飞、赵云等人并列“燕赵八英”。
2006年,中国民协命名清河县为“中国武松文化之乡”。
2007年,《清河县武松、武大郎的传说》,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松是清河的一张文化王牌,是清河的城市名片,其故事的生动性、民众的偏爱度、社会的影响力、文化的生命力和在清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暴、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给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养,激励着一代一代清河人刚直勇敢、拼搏进取、迎难而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清河县人民政府)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