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清河县

发布时间: 2018-03-07 16:17:31 |来源:中国网 | 清河 |责任编辑: 苏文彦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末农民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品,是经过上百年来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施耐庵加工而成的长篇小说。这部杰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海内外。尤其在国内,自作品问世500年来,盛传不衰,家喻户晓。

这部书在清河县有着更为特殊的影响,致使妇孺皆知,因为小说中写了籍贯是清河县的三个人物:武松、武大郎和潘金莲。

这三个人物,至今活在清河县民间的口头上,有诸多版本的传说。无论是正面英雄,还是反面形象,清河人都不否认他们故乡的真实性。

在清河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山东快书《武老二》。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文学,影响了清河一代又一代人。唱段荤素兼有,年老的年少的多会数说几句,都以故乡有“打虎英雄武松”而自豪。

民间传说中的武大郎、潘金莲,形象不一,版本有别。不过,清河民间流传较广、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武、潘”的另一形象:即武大郎是“明朝初阳谷清官县令”,潘金莲则是“大家闺秀、贤妻良母”,皆因施耐庵老先生“误听谣传”,以讹传讹,将“武、潘”形象丑化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清河追踪访迹,调查考证,相继写了有关这三个人物的文章和作品。有东北作家孙峻然的长篇小说《武潘千古沉冤之谜》,也有本县许超先生的《武大郎传奇》,以及一些短作。

清河近20年经济迅猛发展,日益显示出一座新兴中小城市端倪。1990年初夏,县里决定在街心竖一武松打虎雕像。因需要撰写铭文,遇到的难题,首先是武松籍贯问题。据诸多文学作品,武松的故乡是清河,自不待言;据民间传说和清河人的意识里,都不否认武松是清河人;但是,文学作品和传说所云,不可作史事定论依据。经多人商议,就用“相传”定调儿。所以撰文如下:

清河自古民风淳厚,行侠好武,多慷慨悲歌之士。武松,相传北宋徽宗年间清河人。武松少时,家境贫寒,性情刚烈,酷爱习枪弄棒,路见不平,每每拔刀相助,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乡民赞颂。

武松文字记载,先见于南宋画家龚圣与作《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行者武松赞》。之后,元人红字李二作《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高文秀作《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元杂剧。再后,施耐庵文学巨著《水浒》公诸于世,使武松传说愈丰富完美。施耐庵将其为艺术形象,播及四海,扬名天下。

小说家言,固不足信,亦难有考,但传说此地为英雄之故乡,英雄其人,故倍受乡民推崇。武松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今人念其英雄义举,有利于名教,故塑武松打虎像。是为记。

雕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武松打虎”款,由清河籍书法家马良辰书写行楷铭文,可谓珠联璧合。稍有遗憾的是,曲阳做的雕像,尚有匠气,而少艺术。

此后,清河县武家那村(原孔宋庄),又在武植墓原址,重新投资修建了武植墓,并新建了武植祠堂及花园式院落。县里在县城西森林区内建起几处“快活林”景点,集人文景观与餐饮游乐于一体。稍后,县里又投巨资,在城中心区繁华地带,占地160亩,修建了演绎武松故事、展示英雄风貌的“武松公园”。清河县还相继建设了以“武松”命名的街道、宾馆、酒厂、酒楼等。

2006年12月13日,清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武松文化之乡”。

《水浒传》与清河县有几百年不解之缘。书中的几个清河县人物,仍会在故乡民众的口碑中存活下去。

(来源:清河县人民政府)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