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羊绒:一个县域特色产业的转型之问

发布时间: 2018-03-07 16:18:29 |来源:河北日报 | 董立龙 |责任编辑: 苏文彦

 

品牌之缺如何补?

羊绒,别称“软黄金”。然而,清河企业家手里握着的羊绒,却很少能握出黄金的感觉。

一件成本在800元左右的羊绒衫,贴上欧美高端品牌走出国门,售价就会超过万元,而负责加工的清河企业却只能赚个加工费。

现实背后,体现着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清河的羊绒产业更多地还在吃“资源饭”——从事原材料的生产。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终端产品,大多是贴着别人的品牌卖出去的。

一组来自业内的数据显示,一件成本在300元左右的羊绒衫,做贴牌加工,利润只有10%左右;做自有品牌,利润可达30%以上;如果发展成为行业著名品牌或者中国驰名商标,利润则能翻几番。

品牌!品牌!清河羊绒历经近40年发展,知名品牌缺失成为切肤之痛。直面这一现实,近年来,当地加快了品牌的培育,并且涌现出了一些品牌和驰名商标。但在清河县委书记刘彦涛看来,其中最有名气的,也仅仅是在圈内具有影响力,远没有达到让消费者普遍知晓的程度。

“品牌缺失的背后,是清河羊绒产业发展的随波逐流——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走到哪儿算哪儿。”刘彦涛说。

“具体而言,表现为很多产品设计缺乏原创性,也不具备引导潮流的能力。这样做,不但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产品大规模积压,最终吃亏的还是企业自身。”一位清河企业家说。

“清河羊绒产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引进工业设计。”刘彦涛认为,顶层设计负责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要由政府部门、企业家和研究机构共同完成,而引进的工业设计,则会让清河羊绒产业从“丑小鸭”变身“白天鹅”。

工业设计,这个当地人还很陌生的概念,在专业人士看来却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附加值、创建自主品牌,进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日前,清河已经和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协议,后者将对清河羊绒产业从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两个层次进行系统设计。

“我们感觉到,清河羊绒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9月13日,深圳市朗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晓再次走进清河。“这里的羊绒企业大多想的是怎样把产品卖给下游的商家,很少去想怎样把商品卖给终端消费者。”

“清河羊绒,需要在满足保暖需求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添加别的标签来增加附加值。”冯晓分析,曾经信息封闭、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一线城市年轻人关注的东西,同样为农村年轻人所关注。“90后”、“00后”对商品的选择更有自主权,更加追求有美感和有其他概念性的东西。这样的消费趋势是清河应该把握的。

如今,清河3家有实力的羊绒企业已着手进行工业设计。冯晓介绍,他们准备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让成果初现。

产业平台怎样建?

9月13日上午,清河京都羊绒交易中心,又一批来自俄罗斯的原绒运进了市场。6辆大型卡车,180吨原绒,依次卸货的场面甚是壮观。

“来这里交易的原绒,不仅有俄罗斯的,还有中亚、西亚的,甚至还有北非的。”交易中心负责人钟厚俊介绍说,这个交易中心连接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清河,这样的交易中心俗称货栈。过去,远方的客商带着货物来了之后,就住下来慢慢交易。而今,他们大多通过物流渠道将货物托运至此,委托货栈代为出售。

这样的货栈,清河共有14个。

“打造世界羊绒中心,不能只是世界最大的羊绒产销基地、世界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还应该是时尚中心、技术中心、品牌中心乃至价格发布中心。”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副主任郑春雨认为,清河需要打造更高级的产业平台,对全球范围内羊绒产业的优势要素形成吸引力,使得产业相关的物流、贸易、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甚至国际行业组织向这里集聚。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当地所形成的从种羊繁育到原绒分梳、纺纱、织造等组成的产业链,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和贸易商的入驻。

俄罗斯东方公司的销售代表刘学良来清河已经月余。他说:“我们公司的羊绒原来只销往无锡、张家港等地,后来了解到清河在分梳绵羊绒方面具有优势,就来这边开拓市场了。”

“视线不能只盯着上游的原料环节,清河需要在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下游投入更大精力。”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如何围绕产业链下游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是产业平台建设首先要考虑的。

向着这样的方向努力,首先需要的就是拿出政策、搭建空间,吸引项目入驻。刘彦涛介绍,该县已经预留了超过3000亩土地,分别用作建设羊绒产业园和羊绒科创园。

今年6月28日,上市公司宁夏中银绒业入驻清河,和当地的澳维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羊绒供应链B2B平台。据澳维公司负责人计玉坤介绍,这一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外羊绒产业上下游资源,致力打造集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品牌塑造、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羊绒产业链。计玉坤透露,双方还计划在当地投资建设一个装备有500台电脑横机的生产基地。

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乐于见到新鲜血液注入。

目前,香港毛纺织协会已与当地签约共建“清港基地”,计划打造一个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区。

据介绍,这项合作中,还将探索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收购意大利企业的相关股权,促成后者的生产基地落户清河,实现“意大利工厂在中国”。

技术创新谁来推?

织一件羊绒衫几十个工序,最快多长时间能完成?

在清河,这需要几个小时。而在近期国内一个大型展会上,最新的智能化设备只用35分钟就完成了。

“当你作为体验者站到设备前,设备上的感应系统会自动扫描你的身材数据,然后根据你选择的款式,很快就能织出一件羊绒衫。”亲身体验过这一设备的一位当地企业家说。

这样的设备被称为“织可穿”。

有企业家说:“这样的设备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减少了人工缝合环节,降低了人力成本;二是实现了个性化定制,避免了库存的产生。”

每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都可能引发产业的革命。清河人也知道这个道理。

当年,羊绒产业之所以能在这里落地生根,就因为清河改造了单价2万元的梳棉机用来分梳羊绒,从而替代了单价10万美元的进口分梳设备。

几十年来,清河羊绒产业的技术创新不断出现,尤其在梳绒环节,他们先后发明了喂毛斗以及全自动联合梳绒机。

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谁来推行?

为引导和扶持技术创新,清河县政府联手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机构,组建了河北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解决羊绒生产各阶段的共性技术问题。迄今,研究院已研发新工艺、新技术6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应用5项。

“织可穿”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意味着技术的革新,更有可能促使商业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它适应了消费群体日益多元的需求,使得个性化定制更为便捷,使得企业生产实现零库存。

业内人士都知道,让一家羊绒企业倒掉,最可能的原因,在于库存。很多时候,第一年价值1000万元的库存,到第二年、第三年可能连100万元都不值了。

“如果说,过去清河羊绒在织造环节还存在差距,那么在个性化生产时代,清河企业完全可以和国内外企业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清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连岭兼任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主任多年,他认为,这是清河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

据介绍,“织可穿”设备,只有德国、日本和我国浙江的三家企业能够生产。目前,国内纺织企业已采购了400套“织可穿”设备。把握机遇,清河的企业家们也开始洽谈订购。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正成为清河企业家们的自发选择。

其中一位在经历过产业“过山车”般的起伏之后,切身体会到了一个现实:要想使企业在市场站稳脚跟,只有减少低端产能,延伸产业链,为产品注入更多创新和科技元素。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