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节·腊月三十天]甘肃陇南:杀猪迎新年

发布时间: 2018-01-24 15:16:28 |来源:人民网 | 刘海天 范宁 |责任编辑: 刘静

 

村民合力给猪褪毛(实习生 范宁 摄)

村民合力给猪褪毛(实习生 范宁 摄)

进入腊月,各地的年味越来越浓了。杀年猪是中国很多地区的传统年俗,一句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唱出了传统文化里大人孩子们对杀猪过年的热切期盼。今年,对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寺背村顺鑫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来说,杀年猪更是一件大喜事,因为他们靠养猪致富了。

杀年猪,迎春节

虽然正值隆冬季节,但在和暖的阳光照耀之下,陇南的草木已经隐约有了一些绿意,传递着初春的信息。

一口支起的大锅上,冒着热腾腾的水气;一个搭好的土灶下,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响。在合作社里,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师傅,正忙着把一头宰杀好的年猪褪毛。一个师傅舀了一大瓢热水浇在猪身上,另一个师傅趁热用特制砂轮刮去猪毛,其他几位师傅则帮忙固定着猪身。

“宰杀、褪毛、割肉,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褪毛,水太烫皮会破,水太冷毛就刮不掉。”刘师傅说,他从事杀猪这行有30多年了,称得上是“老资历”。他说,杀猪是一门学问,掌握好了不仅干净麻利,而且“能多杀出来五斤肉”——不糟蹋肉。刘师傅脸上泛着红润的光彩,和院子里一排迎接春节的大红灯笼相互映衬,像是组成了一张会动的年画。

一盏大红灯笼下,一位老大爷端着碗粉条吃得很香。他叫赵二平,正是这些年猪的主人。“这些猪可是我家里最值钱的家当!”赵二平说,2009年他开始养猪,每年出栏约60头,到现在出栏了差不多500头。为了养好猪,他和妻子平时就住在养猪场。8年来,他养的猪只有一头母猪病死。谈到养猪的诀窍,他笑着说:“主要是注意卫生,每头猪从小猪到出栏都至少要经过3道防疫,包括防范‘拉肚子’、‘感冒咳嗽’和‘伪狂犬病’等疫病。”

寺背村山大沟深,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村民们想发展养殖业,却既缺少经验又缺少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提出了“带贫”合作社的模式来推动产业扶贫。赵二平说:“我以前养猪经验少,卖猪肉渠道单一,猪苗的来源也不稳定,赚的钱只够一家人的花销。去年加入合作社后,一年除去日常开销还存了25000元,把老伴儿高兴坏了。”高兴的不只是他和老伴儿,寺背村在去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人都很高兴。

勤致富,过“肥年”

赵二平加入的合作社,叫“顺鑫养猪专业合作社”,是他侄子赵兵强带头成立的。赵兵强是土生土长的马街镇人,今年才36岁,养猪历史却有20年了。他介绍,“带贫”合作社主要是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和“合作社+集体户”的种猪代养模式。合作社提供猪苗给贫困户和集体户养殖,在养猪过程中提供防疫、饲料、技术等一站式服务。待猪出栏后,和合作社养殖基地的育肥猪一起出售。在这期间,贫困户不需要交任何押金。

“我的养猪场现有300多头种猪和150头育肥猪,每年纯收入大概有30万元。”说完了个人的收入,赵兵强又算起了合作社的账:按一个集体户喂养3头猪计算,三头猪的成本是3000元,而两头出栏猪就能卖到3200元以上,所以农户有“三头猪一头吃”的说法,也就是养三头猪可以挣一头猪的钱。合作社现有40多个集体户,养猪效益都不错。

“贷款利息降低了近70%,我去年一下子贷了30多万元。给猪买保险,每头猪的费用是60元,政府补贴48元。”赵兵强介绍,当地政府支持养猪产业的力度非常大,这是他下决心带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来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10月底,武都区共组建了“带贫”合作社545个,其中新建134个,改建411个。武都区政府计划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以这些资金为“粘合剂”,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等模式使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联合起来,达到“捆绑发展、共同致富”的目的。

“自己养的猪喂养时间长,肉‘瓷实’,还没有添加剂,吃得又香又放心。先买上一百来斤,乐乐呵呵过个‘肥年’。”下午早早地过来买肉的赵大爷说。(刘海天、实习生 范宁 )

村民开心地忙碌着(实习生 范宁 摄)

村民开心地忙碌着(实习生 范宁 摄)

进入腊月,各地的年味越来越浓了。杀年猪是中国很多地区的传统年俗,一句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唱出了传统文化里大人孩子们对杀猪过年的热切期盼。今年,对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寺背村顺鑫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来说,杀年猪更是一件大喜事,因为他们靠养猪致富了。

杀年猪,迎春节

虽然正值隆冬季节,但在和暖的阳光照耀之下,陇南的草木已经隐约有了一些绿意,传递着初春的信息。

一口支起的大锅上,冒着热腾腾的水气;一个搭好的土灶下,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响。在合作社里,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师傅,正忙着把一头宰杀好的年猪褪毛。一个师傅舀了一大瓢热水浇在猪身上,另一个师傅趁热用特制砂轮刮去猪毛,其他几位师傅则帮忙固定着猪身。

“宰杀、褪毛、割肉,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褪毛,水太烫皮会破,水太冷毛就刮不掉。”刘师傅说,他从事杀猪这行有30多年了,称得上是“老资历”。他说,杀猪是一门学问,掌握好了不仅干净麻利,而且“能多杀出来五斤肉”——不糟蹋肉。刘师傅脸上泛着红润的光彩,和院子里一排迎接春节的大红灯笼相互映衬,像是组成了一张会动的年画。

一盏大红灯笼下,一位老大爷端着碗粉条吃得很香。他叫赵二平,正是这些年猪的主人。“这些猪可是我家里最值钱的家当!”赵二平说,2009年他开始养猪,每年出栏约60头,到现在出栏了差不多500头。为了养好猪,他和妻子平时就住在养猪场。8年来,他养的猪只有一头母猪病死。谈到养猪的诀窍,他笑着说:“主要是注意卫生,每头猪从小猪到出栏都至少要经过3道防疫,包括防范‘拉肚子’、‘感冒咳嗽’和‘伪狂犬病’等疫病。”

寺背村山大沟深,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村民们想发展养殖业,却既缺少经验又缺少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提出了“带贫”合作社的模式来推动产业扶贫。赵二平说:“我以前养猪经验少,卖猪肉渠道单一,猪苗的来源也不稳定,赚的钱只够一家人的花销。去年加入合作社后,一年除去日常开销还存了25000元,把老伴儿高兴坏了。”高兴的不只是他和老伴儿,寺背村在去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人都很高兴。

勤致富,过“肥年”

赵二平加入的合作社,叫“顺鑫养猪专业合作社”,是他侄子赵兵强带头成立的。赵兵强是土生土长的马街镇人,今年才36岁,养猪历史却有20年了。他介绍,“带贫”合作社主要是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和“合作社+集体户”的种猪代养模式。合作社提供猪苗给贫困户和集体户养殖,在养猪过程中提供防疫、饲料、技术等一站式服务。待猪出栏后,和合作社养殖基地的育肥猪一起出售。在这期间,贫困户不需要交任何押金。

“我的养猪场现有300多头种猪和150头育肥猪,每年纯收入大概有30万元。”说完了个人的收入,赵兵强又算起了合作社的账:按一个集体户喂养3头猪计算,三头猪的成本是3000元,而两头出栏猪就能卖到3200元以上,所以农户有“三头猪一头吃”的说法,也就是养三头猪可以挣一头猪的钱。合作社现有40多个集体户,养猪效益都不错。

“贷款利息降低了近70%,我去年一下子贷了30多万元。给猪买保险,每头猪的费用是60元,政府补贴48元。”赵兵强介绍,当地政府支持养猪产业的力度非常大,这是他下决心带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来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截止到2017年10月底,武都区共组建了“带贫”合作社545个,其中新建134个,改建411个。武都区政府计划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投入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以这些资金为“粘合剂”,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等模式使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联合起来,达到“捆绑发展、共同致富”的目的。

“自己养的猪喂养时间长,肉‘瓷实’,还没有添加剂,吃得又香又放心。先买上一百来斤,乐乐呵呵过个‘肥年’。”下午早早地过来买肉的赵大爷说。(刘海天、实习生 范宁 )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