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

发布时间: 2017-12-18 10:54:57 |来源:联盟中国 | 佚名 |责任编辑: 曹洋

 

红河镇位于昌乐县南部,面积194.5平方公里,辖149个自然村,28969户,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6万亩,地势西高东低,汶河、红河、白浪河自西向东流经,地形半丘陵半平原,年平均降水总量619毫米,年平均气温19.5摄氏度。2016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3.94亿元,利税1.87亿元,分别增长13.47%和1.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8亿元,增长8.7%。近年来,红河镇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卫生乡镇、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首批示范镇、省级中心镇、省级文明镇、省级生态镇、省级卫生镇、省级食品特色产业镇、山东食品产业第一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红河镇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示范创建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红河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清水河公园

清水河公园

一、科学规划,搞好布局设计之美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方向。围绕建设一流美丽乡村的目标,红河镇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努力做到全篇谋划美丽乡村布局,整体规划定格局,示范带动树标杆,连点成线出精品。全力整治改善美丽乡村环境,突出抓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用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来推动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加强乡俗民约的培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遗余力增添美丽乡村文化魅力。追求美化美丽乡村生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德福纸业

乐化油漆

企业风采——鸣泽国际有限公司

二是注重总体布局,彰显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高起点编制了《红河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确保规划一个,建设一个,建好一个。规划中,红河镇以地方特色和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尊重自然,注重个性,构建整体,依据各村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特色、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元素,制定出符合各村实际、独具村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真抓实干。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社区、站办所、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分解各项建设任务,实行镇领导联片、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农户的工作机制。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各村年工作计划,明确总体思想、工作重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重视带头抓,经常深入到户、村组督促检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利用各种会议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对各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通报存在问题,限期落实整改。并制定了严格的奖罚办法,在建设活动中对成效显著、任务完成较好的村,通报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村,通报批评,记入年终综合考核,由镇纪委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督促工作。

社区建设

潍坊乐港食品有限公司

二、强村富民,实现发展增收之美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深度调整农业结构。红河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动能,实施“双百双育双增收”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现代农业“双百”工程为抓手,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镇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2个,占地1.98万亩。同时,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扩大“泉子崖”果蔬、“乐帅”果品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朱汉苹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扎实开展培育电商人才、电商产业“双育”行动,逐步建立红河特色产品的网上销售平台。同时,打造沿朱红路北起宅科社区,南到埠南头、梁家官庄的“两基地、三中心”现代农业走廊,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文化活动

无土栽培

二是推进产城融合,打造食品特色小镇。红河镇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发挥位居安丘、临朐、昌乐县城三角中心位置区位优势和带动作用,放大山东食品产业第一镇品牌效应,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现代食品特色小镇。大力贯彻“工业强基”战略,着力培强骨干企业,做大优势产业。以项目建设为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乐港食品包装、乐化10万吨水性醇酸漆技改等10个过亿元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乐港、乐化、瀚星叶绿素、赛特建材已完成规范化改制,其中,瀚星叶绿素、赛特建材已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以红河湿地改造提升项目为契机,全面改善镇区生态景观,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小镇。镇区铺设污水管道30km,实现镇区雨污分流,完成镇区天然气管道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开展县乡道路占道经营整治工作,共整治集市9处。加强镇区和撤并乡镇原驻地秩序管理,开展镇容镇貌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行镇域管理“网格化”,搭建起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平台,实现智能化、动态化全覆盖监管。 

三是扎实精准扶贫,补齐美丽乡村短板。农村贫困化、农民贫困化是制约农村转型的瓶颈,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桎梏之一,红河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包靠责任制,因人因地实施发展脱贫、保障脱贫、健康脱贫,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突出抓好相对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和贫困户脱贫工作。全镇成立59个“1+N”组团结对帮扶小组,精准对接,针对贫困户实际“一户一策”。贫困户扶贫工作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在埠南头村和宅科社区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所得收益用于全镇贫困户的脱贫。组织引导大芦沟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补齐发展短板,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现代农业园区

幸福广场

三、幸福和谐,创造生态文明之美

一是狠抓农村环境卫生。为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红河镇紧密结合镇域实际,进一步突出重点,健全设施,加强管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丑”问题。成立了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红河实际,制定了《红河镇农村环境卫生“脏、乱、丑”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号召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落实责任,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扎实开展环卫大整治活动,全员发动,针对农村“三大堆”、建筑垃圾等,出动大批机械集中清理,并对红河、白浪河等河流垃圾进行清理。今年以来,全镇已出动大型机械约计2000余台次,清理“三大堆”等垃圾约计2600余方,以“南部小城市”为定位,栽植、修剪绿化苗木20000余棵,拆除违规广告牌匾22块,清理散煤销售点12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8.7%,62个行政村全部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建立跟踪督查机制,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利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度展板”,实时通报整治进度,建立整改台账,销号管理,在工作进度慢的村召开反面现场推进会,并对社区书记、主任进行约谈。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社区、村的考核结果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红河镇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农民幸福为宗旨,把更多的政策、资源、财力向美丽乡村农村建设倾斜,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镇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统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中心“一厅一校十室”建设,宅科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投用,红河社区、宅科社区已有近1000户群众搬迁入住;严格落实“三四三”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干部力量下沉。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累计组织实施了3万亩土地综合整治、5.8万亩小农水、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千亿斤粮食等惠农项目,全镇16万亩耕地全部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部达到100%;全面落实农业支持补贴政策,近6.5万余种植户受益;对朱汉、宅科等5所中小学进行改扩建,改善群众教育条件;扎实推进旱厕改造,全镇已完成改造1.2万户;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100余套。

薰衣草风情园

依水苑小区

三是大力培育乡风文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红河镇坚持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通过强化机制保障、挖掘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坚持移风易俗等举措,促进乡风文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大力实施“四德”工程,评选首届“红河好人”,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目前已评选各类道德模范100余人;红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好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目前,全镇所有村全部修订村规民约,“四德榜”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累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下乡”等活动400余场次;组织编修《红河文化志》,深入挖掘红河特色,彰显红河的人文特色。通过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和农村建设水平。

四、管理民主,营造和谐秩序之美

一是加快社区建设,强化服务支撑。社区按照“一厅一校十室”要求进行功能配备,并拓展医院、银行及超市等专项服务设施,着力抓好宅科社区搬迁工作。同时,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四点半学校”、电子商务等市场服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便民服务和社区互助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起以社区驻地为中心的10分钟社区服务圈。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探索实施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二是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服务规范。红河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民主法治新元素,注重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民主管理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务从“为民作主”转变到“由民作主”。全镇149个村全部设立“三务公开栏”,每月15日为村级“公开日”,所有涉及村内的党务、村务、财务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村级事务管理公开、公平、公正。以“议事学习日”为载体,每月召开一次民主议事会,由村“两委”充分听取党员、村民意见,提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充分讨论后形成正式议题,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广播等形式公示,真正推动村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建立以镇党群服务中心为主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村党群服务站为终端的党群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能力。依托镇原有的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设立8个全科服务窗口,配备16名全科社工,每名社工熟知所有业务流程。同时,配备展览馆、图书室、3D影院等设施。将派出所、计生办、民政办、社保所等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17个站所全部组织进驻镇党群服务中心,承接85项业务审批及服务事项,并与县政务服务中心联网,有28项事项实现网上审批。在全镇建设村级党群服务站,搭建起有效的服务平台,并推行“五四三”工作模式,公开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电话、值班人员、工作职责五项内容,建立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期办结、投诉受理四项制度,推行集中、轮值、预约三种服务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