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将投入使用 年增输油1500万吨

发布时间: 2017-11-14 13:43:10 |来源:海外网 | |责任编辑: 曹洋

 

国家重点工程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于12日9时58分全线贯通。据了解,该管道将从2018年1月起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向中国增供1500万吨原油。

微信图片_20171113122958.jpg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以下称“中俄二线”)起始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漠河输油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终止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林源输油站,全长941.80千米。工程于2016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

中俄(漠大)原油管道一线工程是我国四大国际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管道起自俄罗斯境内的斯科沃罗季诺输油站,终点位于大庆林源输油站。

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中国输入3000万吨原油。

完善能源布局中俄二线贯通意义重大

2013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2013年6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向中国增供原油贸易合同,计划从2018年1月起,通过中俄二线向中国每年增供原油1500万吨。

微信图片_20171113140040.jpg

建设中俄二线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能源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

不仅如此,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提振东北工业经济,有力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建设中俄二线管道,扩大引进俄罗斯原油,可及时填补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供应缺口,将有效完成吉林、抚顺、大连等二十多家东北炼厂的资源供应。

中俄二线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据悉,国内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焊接设备在工程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以下称“中俄二线”)创造了一个技术用语,称为“三化施工”。它规范着工程一路走去,在今年5月31日完成主体焊接后显示,它几乎告别了“手握焊枪,焊花飞舞”的史诗,完成了长输管道建设的一场技术革命。

加格达奇站场施工.JPG

中俄二线定义的“三化施工”是“焊接自动化、检测智能化、补口机械化”,这“三化”支撑着管道建设的核心施工工艺。“焊接自动化”是指管道焊接中采用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机,在管道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由焊接小车带动焊枪沿轨道围绕管壁运动,从而实现自动焊接。“检测智能化”是与自动化焊接相连接的AUT智能检测方式。它是通过现场工作站对管道焊接实施的的一种全自动的超声波检测。补口机械化是使用全自动喷砂除锈加中频预热加中频回火的补口施工方法,这在中俄二线低温工况下,更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

“三化”施工,在前期国内以及国内队伍到国外施工的管道建设中曾有过一些尝试,属于零星的、局部的、小规模的、非招标文件规定的操作。而在中俄二线,中石油集团公司、管道公司立足进行一次规模性尝试以促成后期的全面推进,完成一次技术飞跃。

施工难度大中俄二线排除万难

为了顺利完工,管道工人们在极端天气下克服了许多困难。

施工总体部署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冬季施工近7个月。加之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白天时间短,有效作业时间少,给工期带来很大的风险。地形、地质复杂。在漠河至加格达奇段450多公里范围内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多年冻土。全线有近二分之一的石方段,增加施工难度。

中俄一线管道守卫者--摄影李振江.jpg

此外,施工风险大。一是冬季施工火灾风险大。管道有455.82km横穿大兴安岭林区,在冬季施工时火灾风险是最大的安全风险。二是二线基本与漠大一线并行,最近的地方仅10米,并且反复交叉约38处,给二线施工和一线运行带来安全风险。三是由于施工难度大,加大了质量和工期整体管控的风险。

同时,施工难度也很大。工程沿线穿越共计约3313处、80km,占线路总长的8.4%。其中大型穿越4处、26.29 km,铁路穿越14处、0.54 km,公路穿越约2148处、42.47 km,中小型水域穿越8处、1.6 km,小型河流、沟渠、塘穿越约200处、8.56 km,穿越管道、光(电)缆约938处。

尽管如此,自2016年6月15日接手管理中俄二线工程以来,项目部全体员工按照管道公司统一部署,在运行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与各参建单位一道,发扬石油精神,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克服了时间紧、外协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并在项目建设伊始就以“建设国家优质工程”为质量管控目标,严把质量关,按期保质得完成了整个工程建设。

建设绿色管道为生态辗转腾挪

项目建设在941.8千米的工程线路上,除了遵守硬性的环保要求,如对噪音、扬尘、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泥浆泄露等规定外,还有更多个性显现,主动做出了更多的辗转腾挪。

在中俄二线线路施工中,所有穿越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区的地带全部采用双百检测的方式作为技术规范,即对管道焊口实行百分之百的超声和X光检测,就是通过两种模式进行检测,来确保管道不会发生技术性渗漏,以此进一步提高石油管道运行的安全系数。虽说这对施工增加了工作量和检测费用,但换取的是对这些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的一份保障,这个收获无法用金钱加以衡量。

3.png

管道经过的呼玛河以盛产珍稀的冷水鱼而著称。经与地方环保部门沟通,项目不断修改穿越河流的技术方案,形成了避开丰水期旱季施工,增加管道壁厚,用盾构、鉆爆、顶管等非开挖河流穿越技术通过的方案。经过调整,使项目所有穿越敏感区的大中型河流穿越都放弃了开挖,其中有两条河流还采用了造价最高的盾构穿越方式。盾构在管道建设中目前已经成为穿越河流的最安全方式。施工中,掘进在河流岩层下密闭操作,随着机头推进,隧道环片完成安装,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对水体和水质的影响已经到了最轻微的境界。

中俄二线管道的建设过程中,这样的生态保护故事还有很多。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