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管道“唤醒”百年小镇

发布时间: 2017-11-14 13:49:42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曹洋

 

“中俄原油管道开通后,有了电、通了路,村民的生活更好了!”6月11日,漠河县兴安镇党委书记王海涛接受采访时,显得非常兴奋。

管道铺就致富路

原来在河北打工的王凯在漠河输油站干得很起劲:“我从管道过江工程开始就来当驾驶员,我家兄妹三人都在中俄管道打工。这份工作稳定、体面,收入也比种地和采摘山货有保障。” 

地处大兴安岭腹地的兴安镇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兴安镇古城岛上,古黄金之路的24站至27站都在兴安镇境内。2009年,中俄原油管道穿越黑龙江后在兴安镇“上岸”,输油站与兴安镇毗邻而居。

管道建设初期,小镇迎来了上千人的建设队伍,引发了这个边陲小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商潮”“务工潮”。世世代代以采摘山货、种地为生的村民纷纷到工地务工,开饭店、小旅店、百货店、理发店,掘到了“第一桶金”。

“管道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王海涛说。原来只知道守着土地、树林艰难度日的村民,学会了围绕中俄管道寻求致富之道。据粗略统计,在管道建设初期和漠河首站随后几年的扩容、增储工程中,前来务工的村民近千人次。即便是管道进入常态运行的现在,在漠河首站、消防队、维抢修队、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消防、食堂、保洁、司机等岗位务工的村民就有50多人。

兴安镇的养殖业和种植业也因石油人的到来呈迅猛发展之势。据镇政府统计,兴安镇养殖的猪、羊、牛和家禽存栏数大增,不少村民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

钢铁国脉惠民生

王海涛至今仍记得兴安镇通电时自己那难以言表的激动:“2010年12月26日晚上,突然,我的整个屋子亮了,当时就好像全身的血一下子冲上了头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镇上此起彼伏地响起了鞭炮声,那是我们村民在庆祝通电。” 

在此之前,每到晚上,兴安镇只能由镇政府用柴油发电机发3个小时的电,仅有的几台电视机是村民们感受外面的世界、知晓世界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渠道。而在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这3个小时的电也常常因柴油供应不足而难以保障。 

电力不足,道路不畅,手机信号“飘忽不定”,使这个小镇始终游离于现代社会的边缘。

从2009年5月第一批工程建设人员进驻兴安镇,到现在漠河首站初具规模,中俄原油管道的巨大影响力为这个小镇带来了数百年难以企望的实惠:高压电网穿过莽莽大兴安岭直达小镇;从小镇到漠河县城的230公里及到塔河县城的160公里崎岖难行的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巨大的影响力之下,这个深山小镇热闹起来,投资多了,各项民生工程也陆续上马。自来水工程正在筹建,集中供水今年就可以实现;集中供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锅炉已经到位;光纤入户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王海涛说,2009年以来,他们的小镇每年都有大变化。镇中心铺了水泥路,不少村民从世代居住的低矮小屋搬进了新楼,用上了心心念念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过上了和山外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依托管道布大局

漠河县委和兴安镇政府的领导们为兴安镇绘制了更大的发展蓝图。

位于兴安镇的漠河口岸曾辐射整个远东经济区。通过兴安—加林达口岸过境比通过黑河—布市口岸过境减少俄方运距736公里,每吨货物可降低运输成本1300元。2007年,由于电力、交通的局限及信息不畅,通过兴安镇过境的货物难以集散,口岸由对方先行关闭。 

如今,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投运成为口岸恢复通关的希望。有消息说,有关方面已经把漠河口岸定位于最具战略意义的口岸。重开口岸后,兴安镇将由交通运输的末梢变为通往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成为黑龙江省过货量最大、连接俄罗斯腹地最近的通道。

更令兴安镇人翘首以待的是俄油二线的建设。这条几乎可以肯定仍然在兴安镇“上岸”的管道,将再次提供大量的商机、劳务和长期就业的机会。 

王海涛说:“我们将依托这两条管道,打造一个现代的石油小镇。”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