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商报:北纬53度零下52度的誓言

发布时间: 2017-11-14 13:40:30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曹洋

 

如果说,前3天的采访令人感动,那么7月9日各路记者在漠大站的所见所闻,却不免让人揪心。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哭了。

中国石油“加油体验第三季活动·黑龙江地区石油圣地行”进入第四天。当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大庆(加格达奇)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振江介绍:我们的员工长年工作在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婚恋成了大难题:500多个家庭有70%以上夫妻分居。“都说小别胜新婚,而大别、长别之后的重逢却往往陌生得无话可说”。当工作正赶上节骨眼儿,当冬天大雪封路无法出行,或者遇到各种不得不接受的原因,有好几名员工,不得不面对家中老人去世无法赶回的无奈……一些记者听到这里,哭了。

当电视短片《祖国不会忘记》播放到这一段:一名身怀六甲的妻子独自在家自己照顾自己,好不容易盼到丈夫休假回家又要匆匆离去,夫妻二人难舍难分、丈夫的眼神百般放心不下、妻子抬起手背不住地抹泪……一些记者看到这里,哭了。

当李振江也许是想缓和气氛,幽默地发话:“今天来了这么多美女记者,如果我们的小伙子多看你们几眼,可不要生气哦!”记者们先是笑了,但笑容很快凝固在脸上。

这就是漠大站。一座肩负着特殊使命的输油站。特殊就特殊在,它是1030公里中俄原油管道(其中中国境内925公里)中国境内的首站;它所管理运营的漠大线(黑龙江漠河至大庆段)是一条跨国原油管道,连结着中俄两个大国;作为原油进口通道,它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所辖管段途经大兴安岭山脉,沿途分布着森林、沼泽和冻土间隔,自然条件恶劣,经受着多项世界罕见的极限挑战。

记者们在这里了解到,漠大线是我国首条通过永冻土区和原始森林的大口径管道。管道穿越北纬53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52.3摄氏度,积雪期5个月,积雪厚度1米以上。尤其是20多年前经历了那场震惊世界的森林大火,大兴安岭现处于50年生态恢复期,生态极为脆弱、敏感。

漠大线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最大年输量3000万吨。

任务重,条件差,困难多,都没能够动摇漠大人的铮铮誓言:镇守神州北极,为共和国加油。投产4年多,他们年年完成输油量,安全环保无事故。用员工的话说——

“国家每天要用那么多油,我们的输油量1吨也不能亏欠。”

“绝对不能出事,不能让一滴油流进眼前这条黑龙江。江对面就是俄罗斯,出一点事可能就是国际大事。”

“大兴安岭那场大火太可怕了,我们可不能做大兴安岭的罪人。”

现场采访的各路记者被这些朴实无华的表述深深打动,他们开始对中国石油有了新一层面的认知。在与站上员工的座谈交流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媒体部主任张军说:“这几年,社会上有一些声音,对中国石油有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且传得很快。今天,我们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石油,作为负责任的媒体,今后我们会为正面客观地宣传报道中国石油尽到我们的力量。在这里,我请站上的员工把想说的话告诉我。”

员工唐艳刚接过话茬:“我是东北大学储运专业毕业的,来站上5年了。家里花那么多钱供我读完大学,没想到工作的地方,条件比我的家乡还要差。也曾犹豫过,哪怕回老家登三轮也可以养家糊口,至少能在父母跟前敬孝吧。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因为这是一份事业。我们站上有90后,也有快60的老员工。我是中坚力量,不能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一鸣问:“干石油这行这么艰苦,我想知道你们中间有油二代、油三代吗?”

“有啊,我就是。”员工吴志军答道:“我今年43岁,11岁时父亲牺牲在岗位上,我没犹豫,长大后还是选择了石油。我儿子今年17岁,上高一。我对他说:‘儿子,将来还是走爷爷和爸爸的石油路吧。’漠大站这么重要,我在这儿职守,是一份荣耀。”

北京环保局原局长杜少中(著名网络人@巴松狼王)说:“我算了一下,漠大站每天要为国家输入原油4万多吨,了不起!你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前几天采访,领略了中国石油的大庆铁人精神,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今天,在我看来,你们漠大人个个都是铁人!”

国务院国资委首席专家李锦见到站前一块巨石上刻着一个巨大的“极”字,十分感慨,欣然提笔:“……为极地文化喝彩,学习极地精神。”

再见了,漠大线!保重,漠大人!难忘末站那位精干的女站长金燕,难忘今天员工食堂的那顿午餐,难忘漠大人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