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跨越半个世纪 孔祥楷先生回母校看望恩师

发布时间: 2017-09-25 15:18:21 |来源: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 佚名 |责任编辑: 孟君君

 

“捣蛋淘气你我他都惹过父母生气,马虎粗心数理化全凭了先生操心。”在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简称“衢州二中”)的“恩师亭”前,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子第75代嫡长孙、衢州二中首届校友孔祥楷先生拉着他的老师84岁的项义丰先生、87岁的朱集成先生、87岁的张金庭先生的手,一起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温馨的校园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共同回忆衢州二中往事

1953年,衢州二中创建(初名“新建中学”),全校共设十个班级,初中部五个班,高中部五个班,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分班。

孔祥楷进入高中部甲班学习,与当时的班主任管正汉、任课老师项义丰、张金庭、朱集成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六十年后,头发灰白的孔祥楷再次回到母校,看望当年无微不至照顾他的老师。

左至右分别为:朱集成、项义丰、张金庭、孔祥楷

“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六届在衢同学聚过一次,当时还请来了项义丰老师,除了项老师还在学校,其他老师已退休在家了。”又是二十年过去,能再次见到当年的任课老师,孔祥楷充满了感慨。

1953年,当时新建校园尚未竣工,校部临时教学用房设在道前街,即原衢州老党校老干校内,就是现在沃尔玛商场的地方。临时住宿用房设在新河沿,就是现在衢州市人民医院的地方。

“1954年元旦前,全校师生肩挑背扛课桌椅,往北门走了三、四里的黄沙泥路,搬迁到新建的校园内,我记得那天还下着雨。”学校搬迁的日子,孔祥楷仍历历在目。

“新校园的教室和宿舍的地板都是红漆的,我们上课都是脱了鞋子才进教室的。”项义丰老师开始回忆当年的衢州二中校园,“还有新校园的自来水设置,在当时的衢州地区来说就是稀罕之物,因为那时候只有大城市的人才能用上自来水。”

衢州二中工会会员证及工会关系转移登记表,左起第一位项义丰老师

“我们学校的所在地原本是荒山野冢之地,新建校那几年,晚自修时窗外不时会有飞舞的磷火出现,尚未绝迹的野狼也常常在校园里出没,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曾组织队伍搬坟砖修筑围墙。”张金庭老师也说起关于校园的印象。

衢州二中首届高中毕业青锋班全体同学合影,最后一排右起第六位为孔祥楷先生

1953年,开始了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衢州二中的创办,为衢州培育人才增设杏坛。

老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柯衢龙江常开一市二区三县调来的有经验的教师,学生也大多是柯衢龙江常开一市二区三县人,后来衢州专区并入金华地区,除了现在柯衢龙江常开一市二区三县之外,金华、义乌、东阳等地的学生闻讯二中新建,都纷纷报考。

项义丰老师说:“衢州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生有240位,他们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后来有的从事大型飞机的设计制造,有的从事导弹卫星的国防工业,有的在工业、农业、医疗战线上,是高级科技人员。就像那年种下去的500株梧桐树苗,现在成了葱郁的大树,学生们也都成才了。”

衢州二中借书证孔祥楷先生在校的借阅记录

“之所以能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人才,是因为老师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老师都是一视同仁,热心帮助。在二中,有一种传承是师生关系的传承,老师敬业,学生谦逊,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说是师生又更像父子。”孔祥楷说起衢州二中的学风和校风。

孔祥楷先生的班主任管正汉老师从美国寄给他的信,信中管老师提及“衢州变化如何?二中变化怎样?青锋班同学近况?都想知道……”

教师节来临之际的共同祝愿

“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孔先生回过头来,不忘老师,感恩老师,从孔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一股谦逊的君子之风,也正是老教师们的负责,敬业,才能培养出这样有君子之风的人才。作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我应该传承老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这样经过悠长岁月,我的学生也会回来看我,我期盼着我和我的学生也有孔先生和老教师们这样深厚的情谊。”高一五班的郑成林老师感概道。

高一新生杨士祺说:“孔老先生与老教师们回忆起二中往事,历历在目,我要珍惜在二中的三年高中时光,这也将会成为我此生难忘的回忆。孔老先生与老教师们提起首届校友,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新入学的学生更要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二中的期望。孔老先生将老师请回母校,我觉得非常感动,师生关系的传承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承,马上就是9月10日教师节,我谨代表高一新生向所有老师表达祝福。”

衢州二中校长潘志强介绍道:“孔祥楷先生不仅是衢州二中首届校友,还是孔子的75代嫡长孙,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是孔子思想的传播者、儒学文化的传承者,对衢州市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我非常敬佩孔老爷子,也为衢州二中有这样一位校友感到自豪。”

在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孔祥楷先生向曾经的任课老师送上了自己的作品《文化漫谈》,代表衢州二中首届校友向衢州二中所有教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