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楷先生专访:纪念孔夫子就是坚持民族的印记

发布时间: 2017-09-25 13:56:53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 李啸 |责任编辑: 孟君君

 

今天上午,纪念孔子诞辰2563周年祭祀典礼将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内隆重举行。

祭拜孔子始于汉朝,此后经历代传承延续。这位伟大先哲如同青松般的身影,千秋凛然。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言行、风范万世而不衰。

由孔子开启的人文原点犹如一盏明灯,光耀千古而不灭。带着远古的呼唤,带着对民生的无限眷恋,塑造着人性的尊严。

传薪点灯,造化未来。该如何去认识今天的祭孔大典?回归衢州近20年来,作为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又有哪些感慨?本报记者日前对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先生进行了专访。

 

孔祥楷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9月28日是孔夫子诞辰纪念日,自2004年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每年都会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有些人或许觉得这只是一种形式,在您看来,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解读祭孔的意义?

孔祥楷:不知不觉,衢州恢复祭孔已有8个年头。这8年来,中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祭孔仪式。不久前,我接到了一个来自长春的祭孔邀请,但遗憾的是,祭孔都是同一天,我无法分身前往。有人说,这是“孔子热”,我并不这么认为。

汉代以后,中国历代都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唐代开始,各县开始陆续修建孔庙,包括衢州各县过去也有孔庙。人们纪念孔子,是因为这个2600多年前的老人说的话,直到今天想起来还是很有道理。比如“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它们依然能指导当今的社会生活与秩序,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前几天看了庭审湄公河惨案的电视新闻,我注意到法官在宣布休庭时,郑重地敲下了法槌。当时我就很感慨,老祖宗传下来的惊堂木哪儿去了?

穿上法袍,敲起法槌就是与国际接轨了吗?司法的真正核心要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只要坚持这个核心,照样可以举起惊堂木,不能随意抛弃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遗余力地纪念孔夫子也是这个道理。过了2600多年,孔子的思想精神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它就像汉字、筷子、放爆竹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符号与印记。

记者:今年衢州祭孔大典将首次邀请“最美”系列代表、市内企业家代表及部分正在洽谈中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方负责人代表参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孔祥楷:现在不少祭孔活动中,都喜欢穿上古装行祭,这让我非常想不通,难道清朝人祭孔时也要穿上前朝的衣服?

我想,其实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祀活动,都应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又要推陈出新,体现与时俱进,与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因此衢州祭孔大典自2004年恢复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当代人祭孔”的原则,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我把它简化为“活人祭孔夫子”。8年来,这条路越走越宽,每年都有新的改变。通过参祭人员,通过新闻媒体,将这种变化放大,去影响社会,教化更多的人。

今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两富”目标,而邀请“最美人物”与工商界人士一同祭孔,便是与党代会精神相吻合。

“最美衢州人”无疑是衢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而工商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正在洽谈中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方负责人代表,不管这些项目最后成不成,先请这些市外企业家们看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底蕴,有句老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

此外,今年祭孔还新增了解放军、武警、消防和公安代表,没有他们的守护保卫,我们也不能安心祭祀孔夫子。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参祭群体要不断地改变,我想表达的是,因为我们的祭孔不是表演,不是娱乐,它确确实实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些潜移默化的有益推动。

记者:每年祭孔,我们都会看到不少外国友人的身影,为什么要不远万里,邀请他们前来?

孔祥楷:时任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先生在视察南孔家庙时,要求我们每年都要邀请10多家外国孔子学院代表参加祭孔大典。

从2005年开始,我们一直坚持邀请外国孔子学院院长等代表,今年除了外国孔子学院外,还有韩国和美国友好城市代表以及浙师大80多名外国留学生,可以说是外国人最多的一次。

请外国友人来参加祭孔,当然是希望将孔子的思想,衢州的形象影响扩大到全世界去。每次老外一到,我们就会告诉他们要写三篇文章给我们,分别是《初识衢州》、《祭祀大典》、《再忆衢州》。

而在他们三天的行程里,既要安排他们参观名胜古迹,也要让他们感受中国教育、百姓生活、社会环境。用事实告诉老外,真实的中国是幸福而安定的。

记者:在多数公众看来,祭孔大典的盛况最终往往是媒体报道的一个片段,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很想知道,祭孔大典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您和您的团队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度过的?

孔祥楷:2004年首次恢复祭孔时,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那年可把我忙坏了,可是今天,我却有时间在祭孔即将临近时接受你的采访,因为现在我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团队。

祭孔的准备工作漫长而又繁琐,小到入场“论语条”的佩戴方式改进,大到祭祀仪式的练习彩排、音响和场地布置,我们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总是能不厌其烦地按时完成好。

在筹备祭孔时,我一直秉承原市委书记厉志海先生提出的“热闹、节俭、安全、成效”的原则,经费有限,我们的钱都要认真花。

或许有人已经留意到,今年祭孔大典的请柬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藏品,一册浓缩了800多年南孔文化的折子。这份请柬的成本价30元,贵吗?不贵,因为很值,我相信没有人愿意随意抛弃这份精美厚重的纪念礼物。

当然,即便准备祭孔繁忙,可我们这支10人团队依然每天早晨坚持训练铜管乐器1小时。

记者:您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退而不休依然忙碌,常年奔波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您的家人有没有意见呢?

孔祥楷:当我决定从沈阳调回衢州工作的时候,我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早晚要回去圆梦的,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间就回家。

她身体不是很好,再加上女儿一家都在沈阳,就没有随我一起来衢州,但她很支持我的工作。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回沈阳陪着家人,今年寒假原本计划待40天,但临时有要紧事缩短了假期。

记者:明年就是您“回归”衢州孔氏南宗家庙20周年了,作为孔夫子的嫡传后人,守望800多年的家庙,您觉得自己在当下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孔祥楷:使命感是显而易见的,我赶上了一个大好时代。作为孔氏后人,能够守望在“东南阙里”,实践一个后代子孙对祖先精神的传承。能在自己最后的黄昏之旅,回归圣祖精神源头,追寻圣祖,杏坛设学,教化育人,诲人不倦,这就是我最大的使命。

外人看来我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其实我事先的准备思考过程很是小心,绝不是在闹着玩。

这么些年来,历届衢州市委、市政府都对我很支持,只要我开口的事,各方面都非常配合,既然大家这么鼓励我,那我就更应该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

说实话,因为活动多,应酬多,有时候确实很累,累到星期六可以睡到中午12点。尽管如此,心里还是快乐的。

让我欣喜的是,孔氏南宗声名正在重振。以祭孔大典为中心,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品牌活动:中小学生《论语》学习系列比赛,学子开蒙仪式,纪念孔子诞辰文艺晚会……而在这之外,更有常设的孔子南宗研究中心和孔子研究所等弘儒机构。所有的这些构成一株参天古樟,从家庙内开枝散叶,延伸至海内外。

记者:有个问题代网友提问。不少人觉得,衢州南孔家庙内的陈列展示方式过于传统,很希望看到多媒体高科技的展览技术。您觉得他的建议是否有实现可能?

孔祥楷:尽管我们的祭孔方式在与时俱进,但并不是说所有传统文化都要变革。对于南孔家庙来说,声光电多媒体展示手段就不尽全部合适。修建恩官祠内的6尊塑像时,当时市场估价要花80万元,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做,只花了几千元就做好。这种形式的陈列看似单调,却凝结了许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当然,我也一直在想,能用一种什么样的现代方式,能综合展示儒家思想文化。这段时间,我们一直与上海一家公司在洽谈,准备建设一座“孔氏南宗时空隧道”,用声光电特效,展示从孔子诞生、焚书坑儒、独尊儒家、大宗南渡直到衢州“当代人祭孔”等孔氏南宗变迁大事件。今年祭孔大典上,上海这家公司就将来拍摄祭孔3D影片,为这条“时空隧道”做准备。

我想,展示传统文化,也许手段可以现代一些,但不能脱离严肃、庄重的原则,不是为了赶时尚,而是希望能用最大众的方式让更多人接受。

记者:今年开始,您在《衢州日报》开设《文化漫谈》专栏,讲解文学、音乐、歌舞、美术、儒家思想等知识。而前不久由您作曲的音乐作品《东南阙里》,荣获了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试想一下,如果评价您是一个文艺家,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家?

孔祥楷:“杂家”,而且很杂的家。《文化漫谈》最早是我在衢州学院开设的一门课程,讲授音乐、美术、散文、小说、诗歌、话剧、电影电视,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各类对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基本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有益处的高雅艺术入门知识。

一直讲了5年,后来因为精力原因暂时停下。去年冬季,衢州日报社总编辑王建国得知此事后,邀请我将上课的讲稿刊登在报纸上,开设一个专栏。

起初以为这事很容易,可直到开始做才发现,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这些文章基本都得重新写。目前这个专栏已经刊登了24期,我听说不少人还特意剪报收藏,让我非常意外。

应该说,《文化漫谈》是我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对许多感兴趣学科的积淀与认识,相信多少会对读者有些启示。

(记者李啸 /文记者何颖/摄 )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