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话姑苏儒医——雷大升

发布时间: 2017-07-21 14:02:52 |来源:联盟中国 | 佚名 |责任编辑: 曹洋

 


吴门名医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1715年弃儒从医,研究并吸收吴门医派精华,把行医和制药结合在一起,集医药于一身,虔修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开设一家中药店,招牌为“雷诵芬堂”,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由于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制的成药疗效显著,于是“雷允上医生”名闻苏州,远近皆知。后来人们都称“雷诵芬堂”为“雷允上”。


家世渊源名门望族

雷大升先祖为江西南昌,是在当地有很大名望的大世族。

其八世祖雷唐(尚虞)在明朝初期出江苏常熟掌文教的官职,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局局长,很受当时的文人、学生尊尊敬。其子雷羽中(凤霄)在明朝成化期间高中进士,担任河南彰德府的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具有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政务职责和权力。

到了明代中叶,雷羽中之子雷祖泽(维康)成为家族族长,决定将家族迁至苏州定居,就此雷大升一族在苏州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而到了清朝初期,雷允上之父雷嗣源(启阳)在科举时成绩优异,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成为为皇帝重点培养的人才,此后在内阁中书担任军机章京,为军机大臣的属官,也被称为“小军机”,可算得上是中央大员了。于在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四月二十六戊时得有一子,字允上,号南山,这便是雷大升了。


天资聪颖学医成痴

都说成功的路上充满坎坷,雷大升幼年丧父,家中没了顶梁柱的支撑,光景大不如前。也就是这样的现实,磨炼了雷大升的意志,坚定了他用功读书,恢复家族兴旺的信念。

苏州人杰地灵,自古都以“状元”辈出而著名,这里发达的教育和浓厚的人文传统为雷大升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加之其天资聪颖,博学广览,天文地理、四书五经皆熟读于心。雷大升尤其酷爱研读医药书籍,特别是对“温病学说”尤为感兴趣,这也为他之后弃儒从医,享誉杏林创造了条件。


弃儒从医悬壶济

雷大升在19岁时迎娶了“观察叔公女”毛氏为妻,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可是好景不长,1714年,发妻毛氏因病去世。由于夫人的离世,雷大升第一次深切体会到疾病给人间所带来的疾苦,义无反顾放弃了自己出仕为官的梦想,拜姑苏名医王子接(字晋三)为师,成为叶天士的同门师弟,专心学医,为其日后成为温病学派中成药开创者奠定基础;并在学成后,历游燕齐间,采药于深山大川及悉心钻研医药,从事丸,散,膏,丹之修合。

1734年 (清雍正十二年),雷大升在姑苏老阊门外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诵芬堂老药铺,正式开始行医问药。并于1736年 (清乾隆元年),辞谢了举荐其参加博学鸿词科后,遂以雷允上医名挂牌行医设诊所于诵芬堂内,前店后坊集医药于一处。

雷大升医术高明,对症用药,并修合以香料丸散为主的时疫急救药及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常见、多发病的治疗药,治病无不效。雷大升重医德,对贫苦病人经常能免费诊治给药,有“悯彼、尽心救药”;而在医道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还著有医药著作,《金匮辨证》、《要症论略》、《经病方论》、《丹丸方论》等书。因此,雷允上名声鹊起,享誉杏林,成为吴中名医之一。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