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武隆遗产地经验交流讨论:依托遗产品牌 助推景区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17-06-10 18:14:58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武隆代表发言 李康摄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隆区境内,地处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褶皱地带之间,于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核心区面积71.34平方公里,总面积539.1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芙蓉洞、天生三桥和后坪天坑为代表的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喀斯特系统,区内景观风格各异,互补性强,融山、水、洞、泉、林、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绝于一身,处处皆景、步步是景。具有难得一见的旅游价值和十分独特的科考价值。

“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十年来,武隆依托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打好“旅游、绿色、生态”发展牌,成为全国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大品牌的区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市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岩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先后荣获“全国旅游文明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户外运动基地”“中国自驾游示范基地”“中国森林氧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目前,武隆正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保护优先。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国家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人类共有的遗产,使“武隆喀斯特”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发展”的和谐遗产地。一是坚持生态发展。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森林是武隆的命根子”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作为全区“绿色崛起”的突破口,心怀敬畏地保护好武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江河溪流”。二是促进立法保护。2010年3月1日,重庆市政府公布实施《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标志着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近期,我区又积极争取重庆市人大环资委与重庆市园林局助推将《办法》上升为《条例》,进一步为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法律支撑。三是落实生态补偿。2014年出台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资源补偿实施方案》,对核心游览区和生态敏感区的耕林地实施征用和流转。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消除生态贫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遗产资源。四是推广科普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保护活动,编撰《武隆喀斯特与世界遗产》科普教材,面向机关干部、在校学生、景区群众、来武游客开展科普教育;创新开展了资源“守护者”评选、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办事处大力肯定和推广。

(二)发展持续。

——规划至上。坚持“创新思路抓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结合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将武隆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富民兴区的支柱产业,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强力实施“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国际品牌”五大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把武隆打造为“国际山地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 “国际知名旅游胜地”。一是提升景区品质,打造“大仙女山环线”,推进“数字武隆”建设,实现旅游“一卡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通畅程度,加快构建快捷通畅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遗产地旅游环线公路建设;三是提升城市档次,加快把城区打造成为“山水秀美、生态良好、和谐宜居、充满魅力”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把度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度假旅游之城、户外运动之城、生态环保之城”;四是提升文化含量,继续深入挖掘和加快打造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户外休闲时尚文化、民间特色的“马术文化”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五是提升生态质量,强力实施“生态武隆”工程,倾力打造重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六是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产业联动。一是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强区、生态文明示范名区和山水园林旅游新城”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相得益彰,“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农副产品加工及旅游文化创意、新型材料、页岩气开发利用、总部经济”七大生态工业突出发展,依靠生态优势发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六大十亿级农业产业,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为遗产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二是旅游整合发展。设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负责的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整合旅游资源、行政资源、关联资源,实施景区经营权回购、新景点的保护性开发;创立了旅游、体育、文化“三位一体”的关联产业互动、品牌组合营销的发展模式,带动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全民营销。从2009年起,每年筹资1亿元强力宣传营销,做亮“神奇山水 梦想家园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品牌,让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为生态发展动力。一是实施“全球营销”工程,重点在重庆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中原、港澳台地区“六大板块”的主要城市掀起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毯式的宣传营销;二是实施“组客入武”工程,统筹部门、乡镇和企业组共同建了16个旅游营销集团,直接分包进驻“六大板块”城市进行“点对点”宣传促销;三是实施“形象再造”工程,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策划一些影响大、轰动效应强的活动。

(三)智能融合。

——创建智慧景区。武隆是全国22家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建设景区数字化监控,科技智能与人工结合,实现时刻监测景区动态。完成3大基础平台建设和6大应用体系建设,通过已经建设完成的ERP系统总集成平台,在用户端和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结合视频识别、团队预定和票务系统,实现了游客来源地统计、人流分析、车流分析、游客量预测,在游客车辆跟踪服务、景区资源保护、地灾的监测与预防、火灾预警报警、游客智能服务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完善,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智慧景区”的目标,成为国内行业领先的智慧旅游景区。

——注重科研监测。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合作,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岩溶科研基地,开展岩溶基础理论、岩溶生态、地质灾害、岩溶水资源与环境、岩溶工程等方面的调研、监测、试验、预警预报、资源开发及保护工作;在芙蓉江风景名胜区,建成了洞穴远程监测系统—芙蓉洞洞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地常年对武隆喀斯特开展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并定期提交了监测数据报告。我们还长期与英国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合作,在遗产地内开展探险调查;与美国猛犸洞、法国克拉姆斯洞结姐妹公园,构建起国际洞穴携手合作交流平台。

二、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崛起一座城。紧紧依托世界遗产品牌,于2007年毗邻天生三桥景区,按照“显山、露林、隐城”的原则,全新打造了一座新城: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年来,建成区已达13.6平方公里,累计引进32家开发企业,引资协议总投资近300亿元,实现投资140亿元。旅游地产建成2.5万套128万平方米,星级酒店22家28万平方米,接待床位2.2万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公布,“重庆武隆”潜在品牌价值628.42亿元,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品牌价值303亿元。

(二)唱响一出戏。依托遗产品牌,2012年成功打造“印象·武隆”大型户外山水实景演出以来,累计公演已达1700多场,实现门票收入2.6亿元,接待观众210万人次;每年举办一届全球顶级户外赛事“中国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和劲爆时尚的“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拍摄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和《爸爸去哪儿了2》等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即将推出全国首部大型室外歌舞剧《仙女恋歌》。

(三)富裕一方人。2016年,共接待游客24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16亿元,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2%。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62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0.56亿元。全区近3万农户、7万农民靠旅游吃饭,1.6万贫困户5.5万人不同程度受益。以旅游度假区及其周边为例:截止2016年底,共有8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320余户高山移民开办了农家乐、房屋租赁、交通运输等业务,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300余户。从事涉旅服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万元,比2007年的0.33万元增长了11.8倍。

(四)兴旺一产业。成功探索出了旅游+片区开发、旅游+文体、旅游+农业、旅游+商贸等“旅游+N”的发展模式,在“绿色崛起、富民兴区”的战略指引下,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带动全区260多处景区景点串珠式闪亮。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3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四态合一”的发展路径,把乡村旅游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开展避暑纳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通过22年的努力,特别是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依托遗产品牌,武隆旅游彻底地甩掉了区域型和周末游景区的帽子,从一个传统的山区型农业小县转变成一个新兴的生态型旅游大区,成为重庆旅游特别是绿色生态旅游的典范,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

三、遗产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的几点体会

(一)高位推动。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武隆县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为县政府管理的副处级机构,2017年武隆撤县设区后,管委会升格为区政府管理的正处级参公事业单位。自2007年武隆喀斯特申遗成功以来,武隆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全面提升、三年整体跨越”的总体要求,立足“领先重庆、叫响全国、享誉世界”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武隆全域共接待游客2450万人次。与2007年申遗之前相对比,武隆旅游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创新驱动。搭建由政府出资组建的“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旅游投融资平台,赋予旅游投融平台公司涉旅土地储备、整理、开发职能,整活旅游国有资产不断优化结构,壮大旅游投融资平台实力。对现有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内的景区经营权实施回购并控股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要求,推动遗产地旅游业健康发展,力争成为重庆首批旅游上市公司。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实现景区的所有权、保护权、经营权和开发权等“四权合一”,确保“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三)政策促动。作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一直相对贫困的山区,近年来,武隆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自2007年起,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地方经济状况以及人均生活水平,尤其是景区及周边区域有了显著改观。基于扶贫开发确立的“成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区着力构建旅游廊道带动型、景区项目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旅游发展模式,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扩大旅游富民的辐射带动效应。遗产地所在附近区域老百姓成为最先脱贫、率先致富的群众,也成为最拥护保护自然遗产资源的人群。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深刻地改变了武隆的历史,也必将长期地造福于武隆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执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最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守住大自然赋予我们这一最可宝贵的自然财富,让不可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最后,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莅临武隆指导工作,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和永续利用把脉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