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神农架遗产地经验交流讨论:探索走出神农架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7-06-10 18:32:04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神农架林区党委常委、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华发言 李康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对于这句话,神农架人有着切身的体会。

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这里高耸着“华中第一峰”神农顶,环绕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南水北调”水源地汉江,孕育了北半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记录了地球 19 亿年自然沧桑,传承了汉民族唯一的史诗《黑暗传》,其山川、森林、河流构筑了鄂西生态屏障,为世人保存了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洁净的饮用水源、新鲜的森林氧吧、丰富的自然景观、优质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生态典范。

神农架的开发建设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约20年。

1962-1982年,为粗放开发阶段。建国之初,因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湖北省委、省政府调集8000余人的筑路大军,南北并进,耗时四年修建了一条南通长江之滨、 东接郧阳房县的长达400多公里的公路干线,揭开了神农架原始封闭的面纱。公路修通后,8000多名筑路工就地转为伐木工,持续砍伐林木100多万方,毁坏植被面积200多万亩,总采伐面积达4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前的76.4%下降到63.5%,《美国之音》曾预言:“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并危及到多种珍稀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史料记载,由于大规模砍伐,神农架乃至整个华中地区气温普遍上升2摄氏度, 汉江源头及香溪、神农溪三条长江支流水量每秒减少三个流量,河床普遍上升2-3米,长江、汉江每年流失的土壤达26亿吨,相当于600万亩良田。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之后,贪婪的人们才惊慌失措地意识到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980-2000年,为探索发展阶段。1980年,华裔科学家吴空致信邓小平,提出保护神农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恳切建议。1981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严令:“湖北保不住一个神农架就是犯罪”。198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此后,林区党委、政府开始探索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发展生态旅游并开始主动进行生态修复。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正式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近40年的“木头经济”格局彻底被打破,与此同时,全区累计造林60多万亩,封山育林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2000-2017年,为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神农架将发展思路调整为“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十六字方针,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森林面积由1193.92平方公里增长到2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由1198.04万立方米上升到2064万立方米,年增长量达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3%上升到91.6%。旗舰物种金丝猴数量由最初的500多只,增长到1300多只。2012年以来,神农架围绕“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彰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价值”的奋斗目标,强化生态保护,狠抓品牌创建,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申遗工作,2016年7月17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人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名”遗产地。同时也被纳入全国首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开始探索建立最高等级保护模式。

湖北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涵盖了神农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和生态价值的所有关键成分,具有稀缺性和脆弱性,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保护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更是一项崇高的伟大事业。为实现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国家所有、世界共享、世代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的要求,对遗产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第一,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新机制。在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科研支撑、生态旅游方面探索自然资源系统保护和永续利用的新模式,进一步彰显自然资源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服务价值,使自然遗产地作为公共设施为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服务和精神享受,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展示和范例。

第二,进一步探索资源管护新模式。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整合多种类型保护地的碎片化管理区域,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增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

第三,进一步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新领域。依托科学研究院,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凝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神农架自然遗产的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等研究。实施基础与应用研究,挖掘自然资源的保护价值,释义稀缺资源濒危机制与典型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探索资源利用途径,实时掌握神农架自然遗产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科学评估保护成效。

第四,进一步开辟绿色惠民新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管理和发展将带动和影响社区的发展。一是通过实施网格管护小区的精细化管理,把社区与自然遗产地有机结合起来,为共建共管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建立社区共管的“人员参与”模式、特许经营的“资产参与”模式、文化补贴的“文化参与”模式,为社区与自然遗产地的互利共赢提供路径。三是积极发挥政策优势、科技优势,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使社区居民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的同盟者,这也是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科学发展之路,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任重道远。作为湖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决心率先探索出一套建设与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体系、管理机制、投入渠道和促进社区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自然遗产地保护事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