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遗产地经验交流讨论:规划引领、精准扶贫,统筹推进景乡共享共赢发展
发布时间: 2017-06-10 17:55:09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泰山代表发言 李康摄
泰山古称“岱宗”、“岱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52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质奇观和谐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是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在泰安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东省住建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实际求创新、求突破,开拓进取谋发展、谋跨越,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实现进山进景点游客573万人,其中进山游客404.5万人;实现门票、客运、索道等收入11.3亿元,泰山旅游继续保持高点高位运行。截至5月31日,今年共接待进山进景点游客 245.4万人,实现门票、客运、索道等收入 3.85 亿元,泰山旅游继续保持升温势头。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泰山景区近年来在体制改革、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精准扶贫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开辟创新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必须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作支撑。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遗产地这个资源生态脆弱、保护管理严格、发展要求极高的特殊领域,必须走集中统一管理的路子。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改革。泰山自1985年在国内风景区首创“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以来,先后在1996年、2001年进行了两次体制调整的探索和改革。2004年,泰安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对泰山管理体制实施了重大改革,确定现行管理模式。授权泰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泰山景区范围内的经济、行政、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把1乡13个行政村(居)划归泰山景区统一管理;实行准一级财政管理,统管景区内的财税工作。组建泰山管理行政执法局,率先在国内风景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集中行使14大类538项行政处罚权。2009年升格为副厅级机构。今年2月份,泰安市委、市政府把泰山东麓的黄前、下港两个镇纳入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的乡镇由2个增加到4个,景区管辖总面积由192平方公里扩大到452平方公里。在增加核心景区外围保护带的同时,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周边贫困乡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制改革后,景区牢牢确立了“科学规划,依法治山,共享遗产,永续利用”指导思想和强化“党建引领”核心、坚守“资源安全、运营安全”两条底线、实现“重点项目建设、营销战略创新、服务质量提升”三个突破的“一二三”工作思路,实施机关机构、管理与经营分开、基层管理模式三项改革,构建起设置科学、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服务、执法、经营”四大系统,加快推进泰山旅游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总量扩张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责权利相统一、保护管理发展相统一的改革,为泰山景区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注入了持续动力和活力。
二是严格保护管理,积蓄绿色发展新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遗产资源安全是景区的工作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始终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持续用力抓遗产资源保护和安全生产,健全完善了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坚持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文物古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实施600余项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巡防查控等基础性工作,建设非游览路线人员查控监控系统、自动语音警示系统,实现第29个无森林火灾和无虫灾年;实施森林健康项目,推进“多彩山”试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成“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对重点古树名木基本建立了一树一档、一树一策动态电子管理档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动态保护1.8万余株古树名木(23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林业局、美国林务局推广泰山经验,被授予全国首批森林经营示范林场。锲而不舍抓绿化、抓美化,泰山森林覆盖率达95.8%,植被覆盖率达97%,比2005年提高了2.2和2.7个百分点,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明显提升。按照“日常维修年年搞,抢救维修及时搞,重点工程分期搞”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完成文物古建维修一遍的目标,泰山古建筑群入选“全国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龙潭公园景观提升、岱顶人文景观挖掘恢复等20多项景点建设;投资1.1亿元建成桃花峪游人中心和天外村游人中心,信息展示、游客集散、客运交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投资7000万元实施泰山自然遗产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成泰山螭霖鱼博物馆,打造推出“28亿年世界地质奇观——泰山彩石溪”,实现景观与安全双赢,泰山被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十佳单位。今年,又投资1.3亿元实施引水上山暨给排水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有效解决泰山森林防火、生态保护以及生产生活水源短缺的瓶颈问题。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增创持续发展新优势。规划是一个景区发展的大纲,纲举目张,是景区发展的总抓手。近年来,在规划编制上我们连续实施了“二三三五”规划工程。在做好《泰山总体规划》及详规的修编、评审、报批工作的同时,我们又邀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泰山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中精力编制了文物保护、营林、经营三个五年专项规划,完成了桃花峪、黄溪河、梳洗河三条水系建设规划以及泰山东麓景区、西麓景区、蓄能电站景区、天外村游览路景观带、桃花峪游览路景观带五个区域开发规划,初步形成了涵盖景区保护管理发展的规划体系,为泰山的保护管理建设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景区发展和项目建设上,我们依照规划严格进行管理。严把项目决策关,实行建设项目决策会议、联席会议制度,聘请规划、文物、园林等专家组成泰山景区规划咨询专家委员会,对景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充分酝酿、科学论证,在决策上做到把住规划管理第一道关口。制定出台《泰山景区房屋建设维修(改造)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管委会、规划建设土地局、管理区、村居四级审批程序和管委会、执法局、规划建设土地局、管理区、村居五级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审查审核,层层分级把关,把违法违章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在核心保护区勘界立桩,严格控制建设行为,只做优化,不搞建设。充分利用建设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平台,通过遥感数据、地形图数据、规划图数据动态监测,严密监控核心保护区及周边的建设行为,为景区依法依规管理和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依法关闭12处采石场,强力拆除4万多平方米历史遗留的违法建筑,展开实施黄前水库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严厉打击污染环境、扰乱旅游秩序的行为,有效遏制了“三化”倾向。在建设部综合整治检查验收中列为免检单位,被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十佳单位。
四是推进景乡统筹,拓展共享发展新空间。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一切从严和各地竞相发展全域旅游的新常态下,景区下一步发展的优势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只有让群众享受到景区发展的红利,才能实现景区乡村融合发展。立足旅游精准扶贫,将乡村引入景区发展轨道,围绕“共建共享共赢和谐景区”理念,实施景区乡村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引领工程。邀请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参与,高标准完成“泰山慢谷”总体规划,整合封禅大典、泰山东街、天烛峰、玉泉寺小环线等资源,努力将泰山东麓打造成省会都市圈“慢生活”首选地、全域旅游示范区。“泰山慢谷”总体定位是:以壮美山川、深谷秀水、古树茶园、石筑原乡为生态基底。以慢生态、慢出行、慢生活、慢产业、慢服务、慢协作为营造方式。将国际慢城理念与泰山文化自然双遗产深度融合,突出泰山独有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打造集养生、休闲、度假、体验等中高端旅游产品于一体的泰山慢谷。突出现代农业、光伏产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投资5000万元建立万尾泰山螭霖鱼养殖基地、千亩泰山女儿茶和苗木花卉基地、百亩泰山名药基地,投资1500万元为60多个村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带动797户、1754人增收脱贫,用特色产业、特色项目、特色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与景区传统观光游形成民俗游、生态游、养生游、休闲游等旅游产品科学搭配、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探索建立了“以旅促农,以旅强农,以旅联村,以旅带村”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形成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新气象。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其他遗产地保护管理发展以及带动周边乡村社区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署要求,进一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压奋进、砥砺前行,不断推动泰山保护管理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