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扎根:荣登2017《中国农榜》三农产业融合发展领军人物榜
发布时间: 2017-05-23 11:39:46 |来源: 山西上党振兴现代农业集团 | |责任编辑: 君君
中国农产品好品牌领军人物
中国好品牌培优孵化系统工程公益人物
《中国农榜》三农产业融合发展领军人物榜牛扎根
牛扎根——扎根土地 为民担当
从煤炭开采到文化旅游,振兴村走出了一条村庄蝶变的转型道路。
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村,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毗邻历史文化悠久的上党古城长治、古邑泽州,离河南云台山、红旗渠、山西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峡谷及平顺通天峡均1.5小时路程,离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及王家大院3小时路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10年前,提起振兴,人们的印象是煤矿。10年后的今天,这里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好去处。10年的时间,振兴走出了一条就地城镇化之路,这是振兴的创举和特色。
谋定后动,厚积薄发。为了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景观,振兴村去黑产业,转重产业,发展绿产业。振兴村乡村旅游的重点是打造独居上党特色的田园风光。今年,振兴村规划了北山花海观光、南山五谷杂粮。北山以向日葵、油菜花、格桑花为主,形成春有油菜花,夏有向日葵,秋有格桑花,让游客享受观花看景,美在振兴。
振兴村文化旅游讲究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以特为先,指建设农民新城;以文为魂讲究留住乡愁记忆;以旅为径,催生休闲经济。大力挖掘乡愁、乡情、乡风、乡韵、乡土的原汁原味。
目前,村内有明清时期留下的古院落,和独具当地特色的新民居一起被开发为特色民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同时,积极融入红色、孝道、廉政、民俗、生态的文化内涵,其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农业部的肯定和表彰。
振兴村的改革凝聚了一个人的酸甜苦乐,村里有个出色的领头人,他就是振兴村党总支书记牛扎根。牛扎根说,振兴的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大地轨迹
牛扎根,人如其名,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四十余年。振兴也如同它的名字,在牛扎根这头老黄牛的耕作下,不断振翅奋飞,日渐兴盛。
牛扎根身形清瘦,一副眼镜增添了几分儒雅,摘下眼镜,大大的略显凹凸的眼睛带着常年积攒的疲惫。他的一生浸满了苦和乐,细细咂摸与品鉴后才知,牛扎根如同一个踽踽独行的孤家寡人,独自悲伤喜乐,带着虔诚与慈悲,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山西煤老板"发家之路,这个家里有他2300多个胜似亲人的村民老乡。
破庙求学
上世纪50年代,牛扎根出生的地方--太行山脉的关家村(现更名为振兴新区振兴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里破败的关帝庙是牛扎根读书的学堂,庙的屋顶有个破洞,晴天刮风,教室里荡起一片灰尘;雨天,庙里庙外都下雨。破庙漏雨太严重时,牛扎根和同学一起去找村干部,寻求解决办法。村干部被逼急了就说:"村里没钱,我没本事,等你当了村干部,你来修吧"。年幼的牛扎根自己爬上屋顶,用椽子一根根搭好,修补漏洞,也是在这个颤颤巍巍的屋顶,牛扎根立下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等我将来当干部,我要修桥铺路、办学校,让村里人不再受苦!
修路打井
14岁那年,牛扎根父亲去世,困顿与风雨交加的家庭里,品学兼优、连跳三级的牛扎根辍学归家,担起了一个男人的职责,替祖母、母亲和弟弟妹妹挑起生活重担。牛扎根打过铁,放过羊,种过地,烧过砖,当过小工编过筐。那时候在生产队里,牛扎根年龄最小,但勤劳肯干,实实在在出力气,因此他挣的工分最多。
牛扎根的村干部历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17岁时,原西掌大队支部书记见他踏实肯干,任命他为西掌大队会计兼出纳,负责大队实物的保管以及现金出纳。村里整改,和西掌大队分家,牛扎根当上了关家村的林业队队长,并负责村里的电气化和村办企业的工作,同时大力发展编造业,那时候牛扎根24岁。1984年,牛扎根27岁,正式被推选为关家村村委会主任。1年后,牛扎根成为村里的书记。
太行山下的村庄沟壑纵横,一道道山沟阻挡村民外出的脚步,牛扎根一上任就带领村民凿山、填沟、铺路,着手解决修路、打井、办企业、建学校、绿化荒山。村里没钱,每家每户都被分配了修路任务,牛扎根更是身先士卒,挥起铁锹,挥洒汗水。村里的羊肠小道被建成宽6米、坡度从65度降到18度的砂石路。牛扎根和村民亲手打下村里的第一口井,成为当时全县第一个引进自来水的村子。风雨飘摇的关帝庙是牛扎根心头的刺,在当村主任期间,他就建起了村里第一所学校,学校由11间教室构成,教室窗明几净,孩子们的课业再也不会被风雨打扰。
无论是修路、打井、建学校,都需要一个长久的支撑。村里没有钱,牛扎根就利用村里现有资源办企业,带领全村村民上山割荆条,手工编制篮子、框子等,开砖场烧制砖卖钱,开煤场挖煤,想尽办法办企业,为村庄发展积下原始资本。当时政府要求村村有煤矿,牛扎根采取改良措施,下大力气,把村里的小煤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多,别的村年产2万吨,关家村年产5万吨。牛扎根把别人休息吃饭的时间都用在挖煤上,他们直接将饭递到井下吃,争取多挖煤,多出效益。
如今,牛扎根望着振兴村最绿的山头,那里每一棵树都是他亲手栽下和培育看护的,经过30多年的成长,这些小树苗已经变成了葱葱郁郁的松树林,如同牛扎根守护的振兴村。
牛扎根的付出,村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然也不会有牛扎根的"三走三回"。牛扎根工作成绩出色,当时的镇党委聘任牛扎根担任镇农科员和土地管理员,听到这个消息后,村里的党员群众纷纷围堵镇政府,说:"牛扎根不能走!他在,我们才有主心骨!"从1989年到1996年,因为工作需要,牛扎根曾三次辞去村支书工作,但每次又应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党委的重托,重新担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牛扎根都在一门心思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想尽方法为民谋福利。90年代初,关家村实现了电费、学费全部报销,村民实行大病补助、药费报销政策,家家户户装上了闭路电视,村里给村民发大米、农药、化肥等,并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村民的福利待遇,每一项举措在长治都属于首例。当时的关家村是全县的红旗村,牛扎根也成为全县的劳动模范。
这是属于牛扎根的一苦一乐。苦在身体,乐在百姓。
壮大村企
1997年至2001年,是煤矿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当时煤矿归镇政府所有,在很多煤销不出去的情况下,政府于2001年实施了煤矿改革。时任村支书和镇办煤矿书记、矿长的牛扎根意识到机会来了,要想让村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就要有自己的企业。当时的竞争情况很激烈,整个镇里的有钱人都来竞争煤矿的开采权。当时振兴煤矿资产为零,牛扎根就动员村里在煤矿上班的69位职工村民,将煤矿产权买下来。由于牛扎根多年来造福村民,在村民中积攒很高的信誉和威望,职工村民这个拿2万,那个拿3万,一共凑足了516万元,齐心协力向镇政府买下了煤矿的经营权,牛扎根以深得民心的绝对优势,成为了振兴煤业的第一负责人。
2004年,煤矿进行第二次改制,此次的角逐范围由全镇扩展到了全县,且当时煤矿形势正在好转,这使得此次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有人在改制当天开车将现金带拉到了现场,企图夺取煤矿的控制权,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牛扎根又凭着多年的信誉积累,再次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矿全村每家每户和矿上的员工都拿出股金入股与他站在一起,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成功守护了煤矿。
振兴煤业走到今天,其产量从5万吨到15万吨、20万吨、30万、60万吨到如今90万吨。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振兴煤业已壮大为振兴集团,发展成了集原煤、洗煤、建材、运输、商贸为一体,总资产达15.9亿元的现代化多元企业。
关家村坐落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村民生活不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牛扎根就琢磨着建一个新村,从2006年起,借着煤矿收益的东风。牛扎根迎难而上,设计出了一个方案:集体企业占地、 出资的钱群众统一分;群众盖房统一占的地村民统一摊;旧村复垦的土地村民统一分。一下统一了90%村民的思想。就这样,在建房过程中,村民自己出一部分,股东出一部分,其他的全部由企业出资,给村民补齐需要搬迁的费用。
2007年3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关家村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随后的日子,他带领大家填沟扎岸、挖河改道、拆旧建新。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不懈,最终投资2.2亿元,兴建别墅式住宅136套,标准化村民新居95套,关家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建。
村庄建设,教育先行。村民住上了洋楼,教育配套设施也要跟上。牛扎根为本村和周边的村共建了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学校1000多名师生、员工的服装、工资、住宿全部免费,除其中15多名老师是领取国家工资之外,其他80多名老师和1000多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国家给予的补贴外全部由企业补齐。
村民享受了免费教育,住上了洋楼,振兴村走上了探索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道路,这都是可喜可贺的进步,但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对于重情重义的牛扎根来说。
拆迁之外,农村遇到的最大的事就是迁坟。为了腾出耕地,扩展建设用地,村里决定集中迁坟369座,坟墓拆迁费用由村集体出资,另给予每户3000元的补偿金。
回想起这一段经历,牛扎根有种撕扯的痛苦和深深的无奈。这是牛扎根的另一苦一乐,乐在百姓,苦在内心。
企业转型
牛扎根说:"生态绿化、文化旅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惠民工程,应当紧紧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把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紧紧结合起来,把经济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意识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们的自然环境把振兴发展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这种想法始于2010年,急脾气的牛扎根说干就干,北京、太原、市里、县里来回跑,跑规划,学经验,实地看,忙得不亦乐乎。
2012年4月9日,振兴试验区和县里有关部门共同规划的"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振兴起步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奠基,成为市县两级的重点工程。该项目规划面积10.17平方公里,投资预估为16.63亿元,以振兴集团投资为主,是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空间布局的重要门户。整个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著名的山地度假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示范区。振兴村瞄准打造北方最具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规划建设了振兴雄山欢乐谷、振兴民俗文化村、振兴农业博览园三大旅游板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把农村作为平台,把农民作为主体,服务"三农",融合三产,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催生休闲经济。
振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振兴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目前,振兴村的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核心景区的恐龙馆、游乐馆、秋千林、鹊桥仙、红色收藏馆、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等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容纳160余家商户的商贸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已拔地而起,总投资达到了4.5亿元。
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近年来,他鼓励村干部一起多出去考察学习,大力资助村民建起了"农家乐",向游客推出了农家菜、农家屋,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现在振兴村已陆续建起70余户"农家乐",可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振兴村的一大主导产业。同时,他积极与市县等相关部门沟通,开通了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截止目前,振兴村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振兴村已初步形成"春到振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夏至振兴,清风送爽避暑山庄;秋到振兴,硕果累累五谷飘香;冬至振兴,雪山美景温泉疗养"的生态景致。
近年来,煤炭市场下行,村民的福利和学校教育经费的运转受到影响,乡村文化旅游建设进程减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牛扎根二话不说,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拿去银行抵押贷款,为村庄正常的运转和旅游发展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振兴大部分旅游文化设施都是企业出资修建。2014年,多年劳累的牛扎根身体频频发出警告,不得不住院手术。手术后,牛扎根就要求出院,村里还有好多事没有解决,村民们需要他,就这样,思虑甚多的牛扎根强行出院。
苦与乐,在腾飞发展的振兴面前,有那么重要吗?牛扎根的答案是,不重要,个人的苦乐不算什么,百姓的富乐才最重要。扎根家乡40余年,赔上了健康的身体,赔上了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赔上了本家兄弟的亲情,换来了振兴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换来了振兴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品高德崇
2017年4月3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对振兴村和牛扎根进行了报道,文章以《振兴三变》为题,指出振兴村"自力更生拔穷根,变一村富为三村富,携手并肩走富路"的共同富裕道路,赞扬了牛扎根的无私奉献精神。
2013年1月7日,人民网刊文将牛扎根称为"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文章写道:牛扎根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为企业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的前沿。3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坚守农村,一心为民,始终坚持着党赋予他的崇高责任,在他的带领下,振兴村从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山沟,发展成为了今天一个经济发达、别墅成群、功能完善的城镇化农村社区……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牛扎根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
2012年4月23日,山西新闻网以《这是我无悔的选择》为标题,通过对话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基层村干部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而甘愿牺牲一切,九死犹不悔的奉献情怀。
丰碑铸造
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牛扎根一直思考: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从消化本村富余劳动力入手;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改变一家一户零散、落后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把"三农"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依据本村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型、文化型农村经济发展综合体。在这种意识带动下,他走出了"村企互动、和谐发展"的路子,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长治县将关家村、郜则掌村、向阳村三个村党支部从西火镇党委中剥离出来,并入振兴集团党委,首先实现企业与村党组织领导的合并。2010年7月,长治县正式成立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纳入三个村,探索以企业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以"中心村"示范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一改革正是牛扎根和振兴村、郜则掌村、向阳村几代农民追求幸福生活梦想的体现。
振兴新区作为山西省目前唯一的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之路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按照"以企带村、兴企并村、村企共建、村企共享"的发展思路,在新区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村域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确保原有生态和良好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振兴村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村内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为确保绿化理念牢牢扎根村民心里,牛扎根组织大家大力倡导庭院绿化,农业合作社出资为每家每户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指导村民种植。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2%,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展现出一幅村庄处处披绿色,极目之处满眼春的生态画卷。
在集约土地的基础上,将办公、商业、居住、文娱、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建造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共建别墅式庭院569套,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到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的屋顶和西式阳台,即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各项设计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范区的特色,成为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城镇化新区。2009年至今,试验区先后建起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山庄等群众文化阵地,设立了文化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监控录像台等。从图书阅览到资源共享,从琴棋书画到体育健身,从休闲娱乐到知识学习,振兴充盈着文化娱乐的氛围!
牛扎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紧紧围绕“就地进城、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就业、就地养老”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目标。争取到“十三五”末,振兴试验区人口达到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村官精神
一路走来,牛扎根行得坦荡,走得沉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这是邓小平的目标,目前,前一句已经初步实现,现在是回答后一句话的时候,而牛扎根就在践行着后一句话。牛扎根的一生如同忠实敦厚的老黄牛,任劳任怨,吃得亏,纳得憨,不记仇,不记恨,宽宏大量,以德报怨。晚年的他期待上天给他更多的时间和体力,这样他才能为自己的村庄服务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少年破庙立志,而今花甲之年,矢志不渝,这是牛扎根的境界和精神。《人民日报》原农村部主任吴长生认为,牛扎根除了有本事外,他还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振兴村的突出特点是浓厚的文化气息,既有纵向传承的,也有横向发展的。振兴村的文化不单单在一种氛围,过去人们对农民和农村的印象是愚昧、没文化,牛扎根正在颠覆这种传统的观念。振兴村能走到今天不容易,牛扎根的境界功不可没。或许是幼时苦难的经历给了他太深的震撼,直到如今,谈到年少求学,牛扎根最深刻的印象一直是那个破旧的关帝庙,风雨不时地来侵袭。如今,走过那么多的风雨,那个破庙的经历或许更亲切,因为没有这些风雨的历练,没有如今的牛扎根,没有如今的振兴村。
牛扎根将近40年的村干部经历,缘于村民一次次的挽留与支持,缘于他曾经强壮如牛如今却体弱身瘦,缘于如今振兴村的繁荣生活景象。在贫瘠的年代,他奉献青春和汗水,在村庄起步阶段,他奉献精力和智慧,而在花甲之年,他演绎着洒脱与为百姓散尽千金的豪爽。小到不分昼夜地做通一个村民的工作,大到掌舵振兴村的发展方向,牛扎根每一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是因为顾虑,而是因为他将村庄的发展大业看得比什么都重。他的身上背着共同富裕的梦想,承载着2300多个村民及职工对富裕生活的期许,承载着村庄发展的长治久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责任。或许,牛扎根这一代人注定要走得沉重,他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接手村庄,那时物质匮乏,村庄荒凉,他们这一代人注定要亲手改天换地,为村庄的发展打下基业,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完长征路的开端,中间多少忍辱负重,艰难险阻都是他们的任务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乡村基层干部,他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和政策,秉着为民服务的原则,不抛弃,不放弃。然而撇开牛扎根的村干部身份,换个角度、变个场景来看,我们更能读懂牛扎根的无私与大义。
牛扎根说:“我的使命,已经从我的名字开始,从无数次经历的磨难开始,升华为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我不能辜负党的重托和群众对我的期望,我更不能辜负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宁可累死,也不退缩,坚定不移地建设新农村,继续扎根振兴,坚定地走下去,建设特色村镇,率先建成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路走来,牛扎根带着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坦荡,坚守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呕心沥血,砥砺前行。他豁达地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钱财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给儿孙未必是好事,还是用来造福于民吧;他宽容地说:亲戚反对我,我不计较,他找我办事我也不推辞;他坦率地说,我想让振兴走出山西,走向全国,成为最富裕、幸福的村庄之一;他沉重地说:我怕时间来不及,我还有很多事要干。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书记,没有强壮的身体,没有旺盛的精力,他带着振兴走得每一步都沉重,然而每一步都是壮举,都突显伟大与无私。
我想把振兴村建成全国富裕的村庄——牛扎根与记者对话
记者: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牛扎根:最大的难题是要干的事很多,时间却不多了。我今年60岁了,我们这边的人年龄达到80岁就算高寿。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长时间,但是我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我想把振兴村建成全国从大山里走出的幸福、富裕村庄。振兴的旅游产业刚刚起色,各项细节亟待完善,我希望它成为包含养生、文化等内涵的又具备自身文化特色的乡村度假基地。此外,还有村民的福利保障、孩子的教育等问题的完善。我怕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
记者:多年来最遗憾的是什么?
牛扎根:愧对亲人,苦了妻子和孩子。作为儿子,没有对父母尽到养老的责任。2005年,母亲生病不能起床,当时忙着在外面联系专家,帮助村做企业规划。这期间只是匆匆回家看了老母亲一眼就又走了。后来母亲住院,去世时,我都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作为丈夫和父亲,这么多年都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职责,家里的事更多的都是妻子一人承担,很少陪过孩子,没有手把手教会他们成长,我亏欠他们太多。
记者:如果时光倒回40年,让你重新走一遍的话,你还会坚持这条路吗?
牛扎根:这是我的使命,不管重来几次,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如今,我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国家和政府,百姓拥护我,党和政府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耀,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依着本心,矢志不渝地为百姓服务,这对我来说是最高的人生价值了。
记者:无论是振兴村民的福利和教育,还是旅游文化投入,你个人出资占了很大部分,而且你还把自己所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用于村庄发展,那么你是否为自己想过退路,给子孙留点东西?
牛扎根:我年纪大了之后,自然有我的孩子尽赡养义务。我一向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我的儿孙有自己的事业,有担当,他就有生活下去的资本。况且,给子孙留太多的资产并不是什么好事,容易滋生懒惰心理。给他们少点财产,让他们自己去奋斗,体验下这人生的辛苦与乐趣或许会更好。我今年60岁了,但是还不想离开这个工作岗位。我们村是煤矿起家,但是煤矿是现在离不开,将来靠不住,所以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要改革、要发展、要转型,由黑色变绿色,由地下转地上。等三五年后,煤矿靠不住了,我希望我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能支撑起村里的老人生活,能成为村子长久发展的产业。
记者:有村民认为,对你褒贬不一的原因在于沾光多少,沾光多的就称赞,反之则会不满,你怎么看待这种想法?
牛扎根:首先,村里讲究集体统一分配,公平就业。但如果村民有特殊情况,找我帮忙,我从来不拒绝,不管村民对我有什么看法。村民关红亮家孩子得了白血病,我给他送去10万元,让人送他到北京治疗;村民袁国明生病住院,我送去2万元;村民秦振魁孩子上不起学,我送去1万元,凡是我知道的,需要我帮忙的,我从来不推辞;其次,对我产生不满的多数是我的本家亲戚,他们认为我没有为他们谋取更好的利益,我对待他们与村民一视同仁。如果亲戚遇到困难,我也会帮忙。小舅家、姐姐家生活遇到麻烦了,我也会帮忙。只要是振兴的村民,不分亲戚与否,我都一视同仁。
记者:如果村民找你,你就出资帮忙,这样会不会助长村民的依赖心理?
牛扎根:会,而且这种现象很多。我们明白输血与造血的区别,我们宁愿累死也不会等死,村里目前实行就业均等化、服务共同化、环境生态化,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里会建立相应的福利分配机制和困难帮扶机制,对特别困难的村民进行帮扶。村民每年都会有1500元的补助,老年人额外加1200元。此外,还会从其他方面增强村民的自主意识。但事情总是有例外,村民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当村民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绝不会退缩。
记者:村集体的收益主要来自哪里,用于哪里?
牛扎根:村集体收益原来主要是来源于村办企业,但收益不大,并且全部用于村基本建设和村民的福利。煤矿开办至今,为保障村集体利益,我们专门给村集体收益留下一块,主要是占地费、装煤和运输。一般年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除每年留下300—500万元的流动资金外,全部用于村民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记者:全民持股是怎么体现的?
牛扎根:在早期创办村集体企业时,村里几乎没有资金,有一定的收益时,村基础建设和村民福利需要钱,每年的收益也全部用于这方面。一直到煤矿改制后,振兴集团在村里的所有投资项目中,只占60%的股份,剩下40%的股份,让广大职工及村民入股,主要是让利于村民,让村民参与其中,带动村民致富。如这些年的旅游公司、农业公司和商贸公司均是如此。
记者:你最自豪的是什么?
牛扎根:经过多年的努力,让一个村成为一个新区,从农村变成了城镇,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村民这些年在生活生产生态等各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享受到了城里人享受不到的福利与待遇。
记者:在吸纳人才上你是怎么做的?
牛扎根:首先,我在配备“两委”班子时,会注意做好梯次队伍的建设,我们班子从30岁到50岁都有,但重点是培养30多岁的干部,他们年轻,观念新,给他们多见世面的机会,将来有比我们更好的发展前景,振兴村交给他们,我也更放心。其次,在需要的人才中,我们还向社会广招人才,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记者:一个煤矿企业的转型总是充满曲折,振兴集团在产业转型方面实施了哪些措施?
牛扎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加大煤矿生产的技术投入,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设备,改进技术,先后投资6.5亿,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就是转型发展,煤矿产业靠不住,我们不能一直死守着煤矿一个产业,而是根据村庄发展需要和产业推进进程,先后投资了商贸公司、旅游公司和农业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打造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开辟了雄山欢乐谷、拓展训练基地和民俗等项目,获得了可喜的效益。针对周边30公里没有儿童游乐场的情况,去年年底,我们投资几百万元建成了恐龙馆和儿童游乐馆,仅2017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就收入210多万元,对于一个新开业的旅游项目,有如此多的收入是我没有想到的。
记者: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牛扎根:我个人的原则是,不能破坏了村规,我可以个人出钱给予他们补偿,但村里制度一定要执行。目前我最大的愿望是想整合好目前的资源,引进更好的项目,给村里留下好产业,让世世代代有好的生活,好的环境,好的梦想。
记者:村民知道你的梦想和苦心吗?
牛扎根:知道。村里定期都会给村民开会,我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传达国家的政策和未来村庄发展走向。他们都理解我如今为什么在文化旅游方面下这么大的力气,而且,他们都很支持。
记者:你觉得你最让村民感动的是什么?
牛扎根:我个人认为,村民认同我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这些年完善村民的福利和村庄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二是旧村搬新村,改善了村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三是原来的村变成了社区,村民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村民变城镇居民每年有福利,风险由集团公司承担,村民不存在任何风险;据统计,仅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每户村民按4人算,每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五是村办企业让人人就业,有了固定收益。
记者: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牛扎根:1985年我当上村书记后,就意识到党员将是村庄发展的核心力量。于是,我想办法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采取村两委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办法,当时,我们村有3个生产队,3个支委各包一个队,每个党员包20户,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调动村民栽树、修路、环境卫生和管理等,致力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造福村民,顺民心、民风、民意。我们这种做法得到了认同,在联产承包之后,全县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村召开了好几次。
“新”农人牛扎根
牛扎根,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山西长治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现任山西省人大代表,长治县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党总支书记,山西上党振兴集团董事长。
个人履历
1973年--1984年任西火镇西掌大队出纳,关家村委主任。
1985年--1995年任西火镇关家村党支部书记。
1996年-2005年任山西长治县振兴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振兴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2010年7月任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党总支书记、山西上党振兴集团党委书记。
2010年7月-2016年3月任长治县振兴新区党委书记、振兴村党总支书记、山西上党振兴集团董事长。
2016年4月至今任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党总支书记、山西上党振兴集团董事长。
获得荣誉
1993年、1998年、2003年、2007年当选为县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当选为长治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十二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十三届市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2013年当选为山西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2000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荣获长治市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
2010年2月被长治市委、市政府评为长治市特级劳模,同年被长治县委、县政府评为长治县特级劳模;
2010年4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
2010年7月1日荣获长治市委优秀共产党员、长治市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
2010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
2011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2年被山西省农学会评为山西省十佳农村转型发展带头人;
2013年11月被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评为"十大杰出村官";
2015年10月荣获 "村庄发展贡献奖";
2015年12月被授予"全国绿色基地建设领军人物";
2016年12月被授予"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人物";
2017年4月荣登《中国农榜》三农产业融合领军人物榜。
生机勃勃的山西上党振兴集团
山西上党振兴集团位于山西省长治县振兴村。成立于2012年,总资产15.9亿元,职工1500人,职工年平均工资36900元。集团下辖农业公司、马刨泉文化旅游公司、华宝商贸有限公司、鑫源商贸有限公司和鑫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331亩。是一家集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包装、村镇建设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集团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担当与责任,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先后投资6.5亿元建成了别墅式民居近569套、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商业集贸市场、便民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村内配套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程控电话、太阳能发电、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基础配套设施。
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 “中国十佳小康村”等国家级荣誉21项奖项和“省级优秀企业”、 “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 “省级农业示范园”、 “全国绿色农业特产示范基地”的称号。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