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山脚下的“状元村”

发布时间: 2017-01-16 15:21:43 |来源: 长治县新闻网 | 作者:张一博 |责任编辑: 君君

 

1.jpg

从郭家走出俩博士

2.jpg

透过门楼看村庄

3.jpg

老屋见证了景家沟村曾经的辉煌

清明时节的景家沟村,一改往日的寂静,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汽车把村里的小路堵得严严实实,从车上走下来的有大学教授、科研专家、总工程师……还有仍在求学的硕士、博士。尽管他们身份不同,但乡音难改;尽管所在的城市不同,但对家乡的热爱是相同的。

2004年《长治年鉴》记载:雄山脚下的景家沟村,地处长治县荫城镇北头行政村。这个不到30户仅90余人的自然村,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主,然而几十年来却为国家培养大学生、硕士、博士20多名,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每当节假日,各种人才聚集在家乡,他们的知识和人生轨迹正影响着后人,他们的经历正慢慢聚集成这方水土厚重的人文底蕴。

马年清明,记者来到这座小村庄,感受了它不同凡响的人文气息。一家走出俩博士

住在村头的郭金堂老人今年74岁,他和老伴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到了长治县,儿子们都离开了长治,生活在外地。自从老伴前几年去世后,他就一个人住在老院子里,只有到了冬天才去和孩子们住一段时间。

今年清明节,郭金堂的大儿子郭学锋、小儿子郭会军和女儿都赶了回来,二儿子郭学良因有事耽误了行程。

郭金堂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他的三个儿子当中,有两个博士,一个硕士。郭学锋出生于1962年,1984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第一站博士后,2001年在以色列工学院完成了第二站博士后,2005年至2007年在美国能源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郭学锋现任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获得过 “教育部2001年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收录50篇,EI(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收录50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

在以色列学习期间,他师从发现准晶体的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达DanShechtman(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并与恩师在镁合金研究领域进行了连续长达十余年的合作研究,成果颇丰。

老二郭学良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目前留在济南工作。小儿子郭会军获得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正在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

郭金堂家三个儿子,一个硕士、两个博士,这让他们家远近闻名,但是面对别人的称赞,他总是十分谦和地说:“咱家就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遵守着吃苦、诚实、正直的祖训,做什么事都不能忘了祖宗留下的话。”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在勤奋的郭家三兄弟身上得到了印证,勤奋、正直也成为景家沟人走出山沟的法宝。小村户户出人才

2004年的《长治年鉴》记载:不到30户的景家沟村,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大学生、硕士、博士20多名。到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9名,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学生考上的大学多为重点大学,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

据村民回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名叫景能盛,毕业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西南军政大学。1943年,他刚满20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跟着部队打鬼子。淮海战役时,由于他精明能干,部队领导让他担任通信兵,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在解放武汉的战斗中,他依然承担通信工作,由于表现出色,常常受到表扬。

新中国成立之前,聪明好学的景能盛进入当时的豫陕鄂军政大学学习,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个学校又先后改称中原军政大学、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1949年,正在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学习的景能盛加了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以前他一直在部队工作,之后转业至地方,曾任晋东南公路总段劳资科副科长。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分别毕业于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和经济科技大学。

1984年,景能盛离休,2014年去世,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叫景财宝,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在当时非常轰动,街坊邻里都去他家道喜。村里的每个人都记得当时的盛况,景财宝也成为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

论人口,景家沟村只能算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但是要论考上大学的比例,景家沟却称得上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村里的老人讲,景家沟的人有一种不满足现状、不服输的劲头,越是艰苦越想改变贫困的面貌。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让景家沟人抱成了一个团,吃苦耐劳、勤奋创业就如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共同基因,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从这里,一个接一个的大学生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接一个的博士、硕士走在了学术的前沿,一个接一个的后人超越着前人的成绩。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股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将景家沟这个小村庄里值得骄傲的长治人一个个串联了起来。文化底蕴待挖掘

文化需要有心人去梳理,文化脉络不会主动呈现在人们面前,即便是小小的景家沟,挖掘它的底蕴同样需要艰辛的付出。

景虎昌,土生土长的景家沟人,是长兴路桥公司职工、监理工程师,参加工作20多年,从事工程监理工作10多年,曾在长治清华机械厂0603国防工程、长治城南工程生态苑等工程中担任总监,多次荣获“信得过总监”荣誉称号。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来搜集、整理景家沟的历史,一转眼已经坚了十五六年,他还把收集到的人物和故事全部写成文字记录了下来。

他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中午吃饭时间,全村的小孩子都端着饭碗围到建在台阶上的“咯噔院”,听大人讲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而且最兴奋的就是大人们常常会针对某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争论一番,不红脸、不抬杠,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意味。而孩子们对文化的浓厚兴趣,或许就是从大人们一句句的辩论中慢慢产生的,因为孩子们想知道谁说的更有理,办法只有一个:努力学习。

景虎昌还说,景家沟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不吝啬对别人家孩子的表扬与教诲,看到不好的地方,总要说两句,而且孩子也虚心接受,家长之间更是互相鼓励,生怕自己的孩子有了缺点没人指出来,就这样,整个村子和睦团结如一家人。

许多年过去了,景家沟的房子老了,没人住的屋子也慢慢塌了,只有散布在村子里的杨树,槐树、杏树、桃树一年年不停地抽芽、开花、结果,用渐渐丰腴的身体和一圈圈年轮记载着这片土地的过去。

每当看到渐渐调敝的村庄,想想村庄里深藏的故事,景虎昌的心里总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他和所有的景家沟人一样,最不愿意看到村庄就这样慢慢消亡,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大家的共识,深入挖掘景家沟的文化价值,为人文气息浓厚的景家沟村谋一片锦绣前程。(摘自《上党晚报》)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