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县振兴村:特色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三产融合催生休闲经济
发布时间: 2017-01-16 14:08:06 |来源: 中国网长治 | |责任编辑: 君君
振兴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振兴新区境内,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北距上党古城长治40公里,南距泽州古邑晋城50公里,毗邻长晋、长安高速,临近太焦、候日铁路,离河南云台山、红旗渠、山西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峡谷及平顺通天峡1.5小时路程,离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及王家大院2小时路程,离山西五台山3小时路程,离长治飞机场40分钟路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振兴村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气候宜人,地处北纬38°线,年平均气温9℃,素有“无扇之城”、“天然氧吧”之称。
近年来,振兴村依托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全力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实现了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休闲乡村发展之路。振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业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愁公园”、“中国避暑小镇”、“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 “中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称号,并从2013年至今连续四年入围“中国避暑小镇”百强榜,后两年名至榜首。
一、以“特”为先、突出三“美”,建设风韵独具的农民新城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缩影,美丽乡村也是一个地方乡情乡韵的体现。振兴村既是城市化山庄,也是田园化城市,其特色在于突出了三“美”,即山水相依的生态美、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古今对话的和谐美。振兴村原是一处坡高路陡、村容破旧的小山村,为改变村里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建设一处生态宜居的新家园,于2007年开始对旧村实施整体搬迁、整体新建。建设之初,振兴村就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并制定三“不”原则,即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力争实现农耕文明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
1、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
振兴村地处太行山脚下,山上苍松滴翠,山脚碧水中流。为确保原有生态和良好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振兴村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为确保绿化理念牢牢扎根村民心里,振兴村大力倡导庭院绿化,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2%,人均绿化面积35㎡,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展现出一幅村庄处处披绿色,极目之处满眼春的生态画卷。
在做好绿化工程的同时,振兴村的水系建设已经做出规划,村内所有主次干道用水系环绕,形成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户户有桥的局面,力争在绿树与溪水的映衬下,形成“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听雪”的美好景致,真正建成“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休闲乡村。
2、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
近年来,振兴村共新建村民别墅式庭院569套,为确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中式屋顶和西式阳台、窗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证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同时,农户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五化”目标和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3、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
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振兴村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农民艺术馆和工人文化宫两处。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同时,振兴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二、以“文”为魂,彰显三“色”,留住乡愁乡情的传统记忆
文化是一个村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也是一方百姓对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为使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魂之所在,守住根脉与记忆,近年来,振兴村大力弘扬以体现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为主的“古”色文化,使之成为了振兴村乡愁乡情的永恒记忆。
1、兴办“金”色文化,守住乡情记忆
近年来,振兴村先后建起了民俗酒店、农耕体验园、村志展览馆等体现当地农耕文明、村史发展的场馆,让村民怀旧追昔有了阵地和载体。并组建起了八音会、秧歌队、社火队,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进行巡回演出。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振兴村每年的二月十五都要举办根祖文化艺术节,以民俗演出、文化鉴赏等多种形式,让村民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2、传承“红”色文化,秉承先烈遗志
为让村民牢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振兴村专门建起了红色文化主题广场。红色广场中间竖有铜铸的毛泽东雕像,两侧分别为抗日战争主题广场和解放战争主题广场。主题广场以浮雕和主题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当年革命先烈的战争故事,无声讲述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振兴村还建起了红色收藏馆,共收藏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像章、画报五千余件。在每年的毛泽东诞辰日、烈士纪念日,振兴村都要在红色广场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
3、弘扬“古”色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振兴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王莽赶刘秀、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传说。山上的雄山书院,至今流传着三阁老讲学传经、教化村民的故事。为使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中华美德代代相传,除了在村内主要场所张贴悬挂传统文化的版面之外,还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特别是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振兴村都将举办盛大活动,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合家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
三、以“旅”为径,融合三“产”,催生美丽乡村的休闲经济
振兴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风韵的城镇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振兴村瞄准打造北方最具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规划建设了三大旅游板块,分别是振兴雄山欢乐谷、振兴民俗文化村、振兴农艺博览园。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振兴村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把农村作为平台,把农民作为主体,服务三农、融合三产,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催生休闲经济。
1、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
乡村旅游的特色在田园,田园的风光在农业。如何使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是振兴村每个做乡村旅游所思考的重点。为了农业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发展,振兴村于2011年,成立了鑫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331亩。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户+农庄”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振兴村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2、旅工结合,催热城镇建设
振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振兴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目前,振兴村的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容纳160余家商户的商贸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已拔地而起,总投资达到了3.5亿元。
3、旅商互促,带动餐饮物流
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近年来,振兴村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会所九处,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
截止目前,振兴村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发展,振兴村已计划形成“春到振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夏到振兴,清风凉爽避暑山庄;秋到振兴,硕果累累五谷飘香;冬到振兴,雪山美景温泉疗养”的生态景致。
风到劲处始扬帆,乘风破浪终有时。在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进程中,振兴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众多的兄弟乡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今后,振兴村将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要求,坚持走特色引领、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