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
发布时间: 2016-12-15 17:12:27 |来源: 联盟中国 | |责任编辑: 曹洋
三是突出“精准施策”,聚力“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以来,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了“12333666”的工作机制,整合资金近30亿元,推出 “3+X”产业脱贫套餐,以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特色产业为主打,以光伏发电、小龙虾、牲畜家禽养殖、水果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为支撑,累计扶持产业到户项目18346个,发展集体经济项目535个。通过创新实践,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在产业扶贫上摸索出了一套“二次流转”的好法子,“第一次流转”是由村委会主导,从81户村民手中将3000亩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第二次流转”则是村委会将3000亩林地以人平1亩左右的标准,流转至全村每个村民,余下的300亩林地留存村集体,村民和村集体以林地资源和每亩2000元的政策项目资金入股公司,由村委会代表村民与公司签订股权协议,农户收益不仅有土地租金、还有股金分红。这就使得扶贫政策不再被“变通”为对产业大户量身定制的“唐僧肉”,而真正成为让每一个贫困户、让所有村民都能共同受益的“金饭碗”。该村“二次流转”模式得到湖北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湖北日报、荆楚网等省内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专题报道并在全省学习推广。在充盈贫困户“钱袋子”的同时,我市还坚持做到新房子、书架子、药箱子“一个都不能少”,先后创新实施易地搬迁、医疗救助、社保兜底、教育培训等20余项惠民扶贫工程,进而捂热了贫困户的“心窝子”。全市 2015年减贫9.66万人,今年计划再脱贫9.76万人脱贫、出列60个贫困村。
咸嘉产业融合试验区
四、坚持强基固本,民生为先促和谐。“民生决定目的”,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之途,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面子与里子、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让群众在农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是整治环境,守护秀美村韵。把绿色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严格执行生态大保护、长江大保护战略,为农村留住一片蓝天、一抹青山、一带绿水。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十大工程”“六大计划”,开展“三禁三治”“三非三水”行动,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持续推进 “绿满鄂南”工程,每年以30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植树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32%。启动“六网”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909个行政村100%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沥青水泥公路、通客车。面对工业化进程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加剧的现实难题,大力实施清洁村湾集中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卫生村湾评选活动,先后对83个村庄农村环境进行了连片整治,通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336处理”模式和农村环保站等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分散式太阳能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动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隽水镇宝塔村、官桥镇官桥村2个国家级生态村,赤壁镇等18个省级生态乡镇和刘家桥等164个省级生态村,农村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通城县牌合新村
二是优化服务,提升幸福质感。巩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近五年累计争取水利投资37.9亿元,完成3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17个中小河流治理,整治高标准农田近200万亩,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坚持农民主体、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服务原则,依托咸宁“回归经济”的“归巢效应”,积极引导镇村引资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原始村落蝶变为旅游景点,传统农业蝶变为观光农业,生态农副产品蝶变为畅销旅游特产,普通农民蝶变为经营业主,乡村美景蝶变为助农增收的“美丽经济”。 “十二五”时期,咸宁跨入了千亿俱乐部,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2955元,同比增长8.5%。鼓起了“钱袋子”,更要有“好日子”。我市以先后六轮“三万”活动为载体,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12亿元,增设各类农村便民服务设施近3万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7%,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义务教育稳步推进, 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建成21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得到有效畅通,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亮、质感更足。
三是以文化人,涵养淳朴乡风。农村美不美,一看环境、二看民风。培育良好民风,道德风尚是核心,文明习惯是基础,文化活动是载体。我市始终注重以文“化”人,坚持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城乡建设始终,进一步增强独具鄂南山乡特色的风韵、气质和底蕴。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市结合咸宁农村的具体特点,探索实施了“一五一十”工程,即“抓住一条主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社区)一级做到“五有”——一个中心文化广场、一批文化中心户、一组文化墙(橱窗)、一个文体活动队、一个志愿者队伍;紧扣一个主题——“中国梦•我的梦”;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确保工程落到实处,我市坚持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拓展平台和阵地;以文化中心户为支撑,强化文化队伍建设;以特色文化墙为窗口,可视化宣传价值导向;以发展文体活动队为抓手,丰富群众文体活动;以组建志愿者队伍为重点,发展公益事业;以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有力有序扩大了建设成果,“一五一十”工程入选2015年中宣部宣传思想工作案例,全市8人被评为全省“荆楚楷模”。同时,进一步凸显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关键少数”的力量,在全国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模式,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循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淳朴向上的民风徐徐而来,吹进了每位村民的心中。咸宁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绿色,更美在民风、美在人心!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