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评剧团:一个基层剧团的鲜明时代印记

发布时间: 2016-11-25 14:31:35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于闻 |责任编辑: 君君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在每两年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参演中,连续6届摘得一等奖桂冠,创造了基层评剧院团的奇迹。这个基层剧团用74年的执着诠释艺术的魅力与使命,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丰润评剧团成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74年历史。这支仅有几十人的县级剧团,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考验。在各种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各色文艺团体竞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坚守和追求,焕发出勃勃生机。剧团自组建以来,累计创排各类剧目作品达100多部,改革开放后年均为群众演出达500多场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创排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评剧《曹雪芹》《小英雄雨来》等精品剧目,在每两年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参演中,连续6届摘得一等奖桂冠。从小剧本到大创作,从庄稼院到大戏院,这支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如今已成为基层院团中的一面旗帜,倍受关注和好评。追溯其成长历程,揭示其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发人们的诸多思考。

评剧是我国北方大戏种之一,起源于冀东地区,是在河北滦县一带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迄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丰润评剧团的前身成立于1942年,论团龄算是全国评剧院团的老大哥。1941年,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为鼓舞抗日士气,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中共丰南县委以杜梨庄和小北柳河两个民间业余剧团为班底组建了“丰南扩军宣传队”,是现今丰润评剧团的前身。当时的宣传队正处在敌战区,他们几乎在敌人的鼻子尖下完成创作并演出了《送子参军》《送夫参军》《枪毙马国栋》等一系列新编剧目,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每次演出结束,都有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现场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宣传队先后排演了《贫女泪》《三节烈》《血泪仇》《白毛女》《花为媒》等20多出优秀剧目,感染并激发了群众投身解放战争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队经整顿组建了“新生剧社”, 1954年,“新生剧社”改为丰润县评剧团,1958年剧团首次建立党支部,成立艺术委员会。1963年,评剧团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老八路剧团”。

1964年,剧团首次排演了现代戏《凤双飞》,相继演出了《江姐》《八女投江》《南方烈火》《夺印》《李双双》《千万不要忘记》等戏,还自己创作并演出了《丰收之后》《结婚之后》《雷锋与红领巾》等优秀剧目,并参加了唐山地区文艺调演,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5年,被河北省评为“四好剧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丰润评剧团着实火了一把。该团敏锐捕捉到繁荣壮大评剧事业的难得机遇,依托评剧艺术在群众中的基础和影响力,再次踏上了为群众创作演出的征程。在很快恢复《夺印》《李双双》等传统戏曲演出的同时,夜以继日地投入创作,先后创排了《八一风暴》《谍莲花》《秦香莲》《白蛇传》等新戏目,实现传统戏与现代戏两条腿走路。为满足群众需要,剧团演职人员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京东大地的山山水水,年均演出达400多场。1990年,全年演出447场,收入达17.2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期间,剧团的同志们坚持深入农村搞创作,带着感情与农民交朋友,被群众誉为百姓的“庄户剧团”。一时间,他们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剧团的每一次演出,都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在这个时期,评剧艺术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的发展面临全新的挑战和考验,甚至有时会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能否禁得住考验,如何解决好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广大基层院团无可回避的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机逐渐进入家庭,娱乐方式和传播手段逐步走向多元,对传统舞台戏产生了巨大冲击,丰润评剧团的演出也逐渐减少。是到90年代末,丰润评剧团从人见人爱的“富家小姐”变成了备受冷落的“烧火丫环”,处在了生死边缘。其实,“死”在当年并不可怕,全国同期有大批县级剧团都因无法摆脱困境纷纷倒闭,周边的丰南、迁西、遵化等县(市)评剧团陆续解散。但是,丰润评剧团人硬是凭着一股对评剧、对剧团的忠诚和热爱,经受住了下海淘金的诱惑和一些歌舞演出团体的邀约,即使在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的日子里,仍坚持演出和创作,保证了剧团的牌子不倒、骨干不散。

唐山丰润是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祖籍,孕育出文学大师的土地,一定不缺少文化的养分,丰润评剧团一直纠结着,为什么艺术的“金饭碗”里总是“缺米少菜”?对此,剧团一班人通过深入开展“何去何从?”大讨论,最后达成“改革是唯一出路”的共识,从此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改革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丰润评剧团尝试着进行企业化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存与发展新路径。截至今年9月份,他们用3年时间还清了多年来拖欠全体演员的150万元养老保险。目前剧团职工的平均年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

创新管理增活力。该团改革内部管理,变团长任命制为聘任制,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为剧团遴选“带头人”。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基础工资、量化工资和奖励工资“三位一体”工资制度,并创新推行一主一备双主角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卡位淘汰”等一系列人员选用和激励机制,切实做到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职称看业绩、不看身份看本事。目前,该团已有20多名演职人员因表现出色,享受到“低职高聘”待遇,有的演员虽然还只是初级演员,基础工资却已经达到二级演员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剧团推行艺术传帮带,有效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备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了每一名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锤炼形成了“丰润评剧团精神”,即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事争一流的进取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灵活形式拓市场。该团打破评剧团只演评剧“看家戏”的老格局,兼顾各个群体的不同欣赏需求,增加现代歌舞和儿童剧的表演。2014年明确提出“三驾马车”闯市场,由三名副团长分别负责传统评剧、儿童剧和综艺节目,形成并驾齐驱的演出格局。实施“品牌”战略,排练优秀精品剧目,努力增强剧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评剧方面:近年来,先后将《李三娘打水》《三请樊梨花》等已经十几甚至二十几年没人演的“老戏”重新搬上了新舞台,使这些传统经典剧目得到了传承发展,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2到2010年8年间,剧团先后创排了《曹雪芹》《刘姥姥》《贾母》《焦大与陈嫂》《晴雯》等5部大型红楼系列评剧,在连续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荣获一等奖,其中《曹雪芹》晋京参加了庆党的“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演出。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剧团以毛泽东在1949年3月23日率领党中央离开平山县西柏坡、前往北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创排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赶考》,受到国家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该剧在全区巡演的同时,还应邀到全国政协礼堂、天津政府大礼堂、西柏坡等地进行演出,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天津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儿童剧方面:2012年,剧团创排的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荣获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全国仅此一家县区级剧团获此殊荣。该剧还被确定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剧目,参加了晋京调演。2016年评剧《小英雄雨来》冀东老区巡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是全国入选的唯一一个评剧项目,丰润评剧团也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县级剧团。近年来,他们还先后创排《喜洋洋与灰太狼》《熊模熊样》等10多部儿童剧,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

在综艺节目方面:剧团已经具备独立承担较大规模综艺演出活动的经验和能力。今年,他们应邀参加迎接世园会开幕式演出。还成功独立承办了在河北省迁安市举办的里约奥运会拳击项目亚大区资格赛开幕式演出,受到上级领导到赞扬。

协同发展树品牌。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该剧团率先提出“融入京津,文化先行”的思路,以艺术为媒,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与京津文艺院团对接联系,合作创排演出多部精品剧目,受到首都人民喜爱,剧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他们与中国评剧院“联姻”,双方同台演出,共闯市场,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去年,为配合中国评剧院创排评剧《焦庄户》,全团演员驻京一个多月,与中国评剧院的导演、演员一同排练、一同演出;在中国评剧院大型评剧《母亲》全国100场巡演活动中,他们选派27名演员参与了去长沙、西安等地的演出。通过与中国评剧院的合作,不仅解决了剧团收入问题,还提高了全团的整体素质,实现了与北京文艺市场的深度融合。去年,丰润评剧团共进京独立、合作演出67场,预计今年可达到100场。今年,北京市评剧发展促进会和丰润评剧团联合创排的《焦庄户》入围第十届评剧艺术节参演剧目;中国评剧院创排的评剧《母亲》,参加了今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比赛,丰润评剧团派演员参与了合作演出。

丰润区评剧团虽历经重重考验,却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演绎出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感人故事。相信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必将谱写出更加动人的华美乐章,留下更加深刻的时代印记!(记者 于闻 通讯员常传胜、王靖振)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