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康县

发布时间: 2016-09-28 15:37:14 |来源: 联盟中国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县情概况

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全境处西秦岭南麓,全县共有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5.86万户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有汉、满、蒙、回、藏、瑶、壮和维吾尔族等八个民族在这里长期聚居。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6万亩,人均耕地1.76亩。境内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之一;也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西北蚕桑重点基地县和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一是历史沿袭悠久。康县在夏、商、周三代属古雍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平乐道(今平洛)。唐昭宗景福六年(公元892年)阶州州治移于兰皋(今大南峪)。清初同阶州共属陕西管辖,康熙六年陕甘分治时随阶州划入甘肃省,民国18年(1929年)置县,初名“永康县”,后裁“永”字为康县。二是地理区位重要。康县东接陕西省略阳、宁强两县,毗邻四川,是我国西南通往西北茶马古道北线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川茶运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三是山川生态秀美。境内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境内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28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是西北天然生物园和野生动物园。2010年康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四是农业特色明显。盛产核桃、木耳、茶叶、蚕桑、食用菌、花椒、天麻等特色农产品。核桃跻身于全国重点核桃基地县的行列;茶叶以无污染、品质佳、口感好,享誉省内外,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康阳”牌绿茶被中国农科院认证为有机茶品种;蚕桑种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产量高、品质优,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蚕桑基地视察。“康县黑木耳” 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无山不清,无水不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富有“陇上江南”和“小九寨”之誉,有白云山森林公园、龙神沟、梅园沟、清河、响水泉、托河溶洞等近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梅园沟为中心的阳坝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生态旅游区,被省旅游协会和广电集团评为全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名列陇南市十大重点景区之一。近年来,康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建设生态旅游大景区作为实现转型跨越的着力重点,把民俗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重点打造以百公里竹海生态风情线为纽带的观光揽胜旅游、以阳坝4A级景区为龙头的康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以县城为中心的康中乡村休闲旅游、以康北名胜古迹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形成了东西相连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六是文化特色鲜明。是西部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化、古代氐羌文化与汉文化、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留存有大量的氐羌文化、茶马古道商贾文化、三国文化、北魏仇池文化、宋金文化、太平文化、红色文化。

康县岸门口镇严家坝村充分运用村内2800多年的银杏树、1000多年的枫杨树及60多棵几百年的核桃树等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了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村

康县白杨乡桂花庄立足山水资源优势和村内千年桂花树,打造秀美村庄,建成了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高标准美丽乡村。


     1   2   3   4   5   6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