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霖:中缅油气通道的共赢模式

发布时间: 2016-09-07 17:24:10 |来源: 联盟中国 | |责任编辑: 沈晔

 
马晓霖 博联社创始人、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博联社创始人、总裁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晓霖  中国网 李康摄
 

嘉宾介绍:博联社创始人、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资深外交专栏作家,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员,多家智库研究员,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主编兼主持人,曾在新华社工作17年,工作访学游历近40个国家。

9月12日,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支持的“北大央企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就目前央企的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邀请媒体代表和学者代表共同交流。图为博联社创始人、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晓霖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好。前面朱主任已经在有些地方讲到了,我尽量在10分钟左右把自己的分享给大家讲完。中缅油气管道媒体关注很多,国内业界已经关注很久。在我看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对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能源安全也好,这是一个战略意义。另外对企业如何“走出去”走得稳、走得好有一个标杆意义,因为本身运作非常成功。

为了这个项目我两次跑了现场,第一次是去年环球网邀请,第二次是这个月,我带了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的节目到这里做专访。这个是石油和天然气并行的两条管道,从缅甸的西海湾马德岛上岸,原油油管起于缅甸西海湾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是西海岸的皎漂港。缅甸段是771公里,原油管道国内全长1631公里,天然气管道国内全长1727公里,建设情况相对复杂。总投资额25.4亿美元,其中石油管道投资额为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投资额为10.4亿美元。初步设计的输送中东原油2300万吨,2015年一月份已经开始输油。天然气就是缅甸近海的,中石油成立了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在主体经营。

战略意义现在整个石油是四个方向,在中缅石油管线建成之前我们主要是东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在国内管线的均衡布局来说缺失一大块,从安全来说是依托三个方向,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个管线就会中断。从缅甸就是直接到西南四省,把全国的油气管线补齐了,对西南经济发展是巨大的推动。未来缅甸本身的天然气储量是全世界第10,对长久的天然气供应意义非常重大。标准意义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合作模式,契合今天的主题就是多赢。政府大类的项目,我们在柬埔寨的项目等等,这些大型的项目在国际上很少有争议,我觉得中缅石油管线真的是很少见,先天的结构和资质就证明了他的抗风险性非常高,可以接受任何方面的挑剔。印度、缅甸、中国、韩国四个国家的六个公司参与、参股,成立两个主体公司,未来与经过印度洋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周边国家都有关系,所以,中缅石油管道这几个国家都是非常支持的。

首先石油和天然气通到国内,对中国的意义不用说了,但是经过缅甸就是造福缅甸。从土建工程开始,大量的缅甸公司参与,200多个公司在不同的岗位上,不同的施工期都和这个项目都有关。土建部分最多用过6千人,基本上都是缅甸的工人,解决了当地就业的问题。从长期效益来讲就不用说了,由这个项目拉动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投资等,只要天然气和石油一过境,缅甸至少途经这四个地区,他们首先享受到了油气好处,缓解了他们缺电少气少油的状况。除此之外,项目对本地的医疗、交通都带来了非常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对整个队伍培养来说,我们从最初的以中方为主,最后由70%交给本地人,基本上是从人力资源来讲,基本力量是本地化、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国际化,这种模式也是比较新鲜的。

第三个方面,社会责任方面。中石油这个项目做得非常好,一般我们赚钱了再来回报社会责任,中石油花费巨资打造口碑工程和民心工程。我在柬埔寨去了两次,在当地的华人唯独中缅石油管线说的很少,对老百姓的实惠结合在一起。从拆迁开始,已经把补偿款挨家挨户签订,根据大家意愿。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管线穿越的地方非常复杂,管线建设不仅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宗教和习俗,同时也不能为了省钱见庙拆庙,不做扰民工程,这样中石油将额外花了很多的钱,但反观当地其他跨国企业很少会这么舍得投入。

中缅石油管线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的体验,中缅油气管线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首先就改善当地的环境,拿出两千多万美元建了很多学校、卫生站、水库,给当地缺水的地方提供干净的自来水。将此项目打造成一个服务于当地,造福当地老百姓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非常值得业界和学界做的剖析和研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尽量讲得短一点。谢谢大家。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