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视觉科普创意助食品谣言破除

发布时间: 2016-07-14 09:00:42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王叔坤 |责任编辑: 沈晔

 

  2016年4月19日,第二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启动。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谣言给企业带来困扰的同时,也误导了消费者。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曾对外表示,近几年食品安全谣言令消费者为之恐慌,企业深受其害,食品安全科普迫在眉睫。

从今年4月19日起,“2016食品安全校园行暨第二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正式启动,用全视觉化科普创意助力食品安全。

据介绍,此次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联合主办,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独家支持。大赛突出“共享安全新食力”主题,聚合高校、企业等资源组成强劲的食品安全科普新力量。

康师傅表示,希望更多大学生参与科普创作并共享给社会,政府、机构、媒体、企业、高校一起“共享共治”,形成食安科普传播的良性循环。

进展

64所高校近10万大学生参与

对今年的食安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康师傅控股公司介绍,大赛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变静态科普为动态科普,征集微视频、H5等核心作品,将科普引向“互联化、动态化、多媒体化”。

大学生将围绕“破解饮食误区”、“正确认识食品加工防腐剂”、“从‘量效关系’看食品安全”、“方便面是否是不易消化的食品”、“如何看待食品的保质期”、“吃酸性食物的人就会成为‘酸性体质’吗?”等六大选题进行科普设计。

康师傅跟随主办方走进北京、沈阳、西安、重庆、武汉、上海、广州7个城市的重点院校,开展了8场食安总动员,邀请专家就“六大选题”进行专业讲解,组织科普互动。64所高校社团组建食安微信群,进行问答互动、转发集赞、看视频学食安等,90后大学生的科普节目更是成为活动亮点,食安rap、街舞、拉丁、武术、歌曲将食安科普玩出了新花样。

据康师傅介绍,截至目前,科普创新大赛已过半程,近10万大学生参与现场互动,校园传播覆盖1400万人次,收集到微视频、H5脚本近2500份。

回顾

首届大赛征集3000余件作品

这已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第二次助力食品安全科普大赛。早在2015年5月,康师傅就独家支持了我国首个食品安全全视觉化科普活动——“首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

去年的大赛历时6个月,以“数图”创作为核心,并走进全国11座城市的42所高校,10位食品安全专家做巡讲,2万名大学生参与现场活动。全视觉作品涵盖数图、漫画、海报、H5、视频等多种形式,最终征集到3000份作品。1726条媒体报道,2000余条校园信息发布,把大赛影响力由校园推至全社会。

体验

打造探索乐园增强科普互动

除助力科普创新大赛外,康师傅今年在科普体验上最新打造了方便面体验馆。

6月1日,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康师傅杭州梦想探索乐园迎来第一批体验者。康师傅控股华东地区董事长杨乾辉介绍,乐园主要针对6-12岁的小学生,打破千篇一律的单纯游玩模式,通过互动游戏和体验,使孩子及家长真正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营养健康科学知识。

乐园采用低频蓝牙定位技术iBeacon系统,可根据参观者所处位置和场景即时推送互动内容;小朋友通过“透镜”功能的平板电脑,用虚拟视觉技术呈现出梦想世界;特制的“美味专列”往返于主场馆与康师傅制面工厂之间,让孩子们亲见方便面的生产过程;照片、视频可随时通过网络上传到梦想探索乐园平台。

杨乾辉表示,建设梦想探索乐园是希望消费者能真正走进企业,亲自体会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生产流程管理上的用心。

■ 科普对话

贾先德用通俗易懂的科普传播正能量

康师傅已连续两年与主办方携手助力食品安全科普。谈及初衷,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长贾先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食品安全科普愈发紧迫,而破除谣言需要社会各界的“共享共治”。

新京报:康师傅助力食品安全科普大赛的初衷是什么?

贾先德: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各种打着养生、健康旗号的谣言满天飞,成为整个食品行业的切肤之痛,不仅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更给公众带来恐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康师傅深受其害,也切实感受到食品安全科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新京报:科普大赛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贾先德:我们认为真正的科普要善于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专业、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好玩、更通俗易懂。希望通过大学生的创意和巧思妙想,让青年一代掌握准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成为科普传播大使,形成网络科普正能量。

新京报:在科普上康师傅做了哪些努力?

贾先德:康师傅从不缺席食品安全科普。多年前就建成方便面印象馆、饮品体验馆并成为科普基地,通过参观、现场品评试饮等,直观地展示产品生产全过程,消除公众的误解。而在今年6月,康师傅杭州梦想探索乐园也开园了,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打造真人体感互动游戏体验,让科学知识和食安信息寓教于乐。

新京报:面对谣言,你认为食品企业还应如何应对?

贾先德:食品安全舆论大环境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食品企业与网络谣言的斗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持久战,需要信心与耐心。应对谣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动社会各界“共享共治”,一起抗击谣言。对普通消费者应及时科普;对造谣者,企业应坚决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才能根本解决“恶意谣言”的产生。

■ 科学辟谣

击破食品安全谣言

谣言1:瓶装水添加氮气对食用者会造成伤害?

辟谣: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在其微信公众号“食品那些事儿”里介绍,食品加工中,使用氮气可以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还可以防止油脂、微量营养素等的氧化,提高食品质量。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安全性非常高。事实上,在食品工业中,氮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属于加工助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食品安全危害。

谣言2:甜味剂真的对人体有害?

辟谣: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解析指出,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且甜味剂部分替代糖的摄入是发展趋势。

谣言3:保质期长的食品一定添加了大量防腐剂?

辟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安全使用范围内防腐剂对人体无毒害,我国目前已批准了32种可使用的食物防腐剂。同时,保质期长的食品并非一定含有防腐剂,比如罐头中常含有大量糖分和盐分,可起到防腐作用。一般情况下,水分含量越少的食品越不易变质,如经油炸烘干的方便面也不需要防腐剂。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