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铁人” 向命运挑战——记中石油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车工王尚典
发布时间: 2016-07-01 13:56:11 |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 |责任编辑: 君君
工作中的王尚典
2012年8月6日,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决赛的所有项目已经全部进行完了,紧张的气氛却丝毫未减。
下午四点钟,表彰大会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车工王尚典以81.2分的高分获得车工组个人第一名,荣获金牌,成为辽宁省,也是中石油有史以来首个“全国车工状元”。之后他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机械加工并非石化企业的强项,王尚典却战胜众多专业机械加工企业的高手,这样的成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大家看到了王尚典的成功,却不知这个年轻人在成功路上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苦楚。
初出茅庐,他悟性高、肯吃苦———连续三年获得“车工状元”
1996年,年仅16岁的王尚典初中毕业,考入锦西炼油化工总厂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主修车工。锦西炼油化工总厂是如今锦西石化公司的前身,当时是葫芦岛市最好的企业。 到那里工作,是王尚典一直以来的梦想。
然而,刚入校,王尚典和他的同学便被告知,他们这届技校生不会像以往技校生一样会被全部分配入厂,而是择优录用。这让王尚典时刻有一种紧迫感。为了能比别人多练一些,他时常放弃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啃个面包,继续练习。
在所有基本功中,加工螺纹属于难度较高的一类。这是因为螺纹的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的螺纹分别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并且, 在加工螺纹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螺纹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还要掌握刀具的刃磨。为了练好这项基本功,王尚典练完了学校提供的毛坯料,就捡废料来练。一次,捡到一块直径30毫米的废料,他先车出一个直径30毫米的螺纹,再车出一个直径27毫米的,再车出一个24毫米的、22毫米的、20毫米的……直到把这块废料完全用尽。
技校学习的最后一年,王尚典进入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金工车间实习,成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瑞卓的徒弟。
张瑞卓发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聪明伶俐,性子却太急躁,这可是干车工的大忌。
为了磨炼王尚典的性格,张瑞卓每天下班之前都会给他一张复杂的图纸,让他晚上编制加工工艺,并在第二天描述出来,张瑞卓再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启发王尚典寻找更简便、更好的方法。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王尚典逐渐养成了认真细致、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每次加工工件前,他都会先在心里模拟一下应该怎样加工,连工艺路线、刀具的选用和装夹、切削用量等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在内。自他手中加工出的工件,废品率极低。
2000年10月16日,王尚典顺利通过了淘汰率达20%的选拔,正式进入锦西石化机械厂金工车间,从事车工工作,负责加工制造炼油化工装置所需的各种零配件。
在锦西石化,车工虽是“非主流”工种,但对车工工人的要求却一点儿也不低。在石化企业,车工每天要应付法兰、轴、轴套、垫片等各种类型的工件。这就要求石化企业的车工掌握技术必须全面,对各种材质、各类工件的特点和加工方法都要稔熟于心。
王尚典刚入厂时,正赶上分公司和总厂的一些大型设备进入检修期。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守在车床前,从早上七点一直干到晚上十点,有时还要干到后半夜。检修完成时,他加工的大量工件中未出现一件废品。
车间领导看这个小伙子能吃苦,干活又细致,就渐渐把一些难度大的工件交给他加工。
2001年,王尚典在师傅的鼓励下参加了锦西石化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凭借平日的刻苦练习以及赛前的充分准备,他在车工竞赛中拿了第一名。
一个21岁的毛头小子夺得“车工状元”,各种质疑之声也随之涌来,有人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得到了师傅张瑞卓的“特殊照顾”。
面对质疑,王尚典的倔劲儿上来了:“别人越说我不行,我越要证明我行。”
从此以后,王尚典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加工任务。每碰到一个复杂的工件,他都把它当成一次考试。
很快, 王尚典再次抓住了证明自我的机会。2002年和2003年,他又连续两次获得锦西石化的“车工状元”。2004年,他代表锦西石化参加了中石油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车工第二名的好成绩,随后又代表中石油参加了全国中央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举获得了银奖。
这下,大家彻底服了。一次成功,或许是偶然;次次成功,这是实力!
意外断指,他不服输、不言弃———一切从头再来
正当王尚典经历着年少成名的喜悦时,厄运却突然降临。
2005年6月25日,星期六,晴。对于王尚典来说,这却是他人生中最阴暗的一天。
这天,王尚典在执行加工任务中出现意外事故,右手被缠绕在工件上,右手大拇指被拽断了。由于肌腱和神经都破坏得非常严重,断指接不活了,只能将一段脚趾移植到手上做再造手术。
这对于靠手吃饭的王尚典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我不能倒!我一定要重树信心站起来!”一个声音在心中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
手指再造手术成功了。但由于新手指的神经和肌肉都是新接的,恢复起来非常慢。为了让手指动起来,他常常憋得满头是汗,手指却纹丝不动。
王尚典的那股不认输的倔劲儿又上来了。
他强迫自己做抓握练习,每天成百上千次地练,两个月后,他终于摸索到了让拇指动起来的感觉。紧接着,他开始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右手,苦练手指的灵活性,用筷子夹花生豆、写字、穿针引线、系纽扣……渐渐地,抓、握、捏、拿这些动作他用右手都能够完成了。
然而,最难的不是抓握,而是手感的训练。车工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车工的手感,尤其是右手拇指指肚的感觉至关重要。可王尚典的右手拇指几乎是没有感觉的。他别出心裁,用自己的食指指背去代替拇指。凡是需要触摸的,他都用食指去感受。慢慢地,他的食指变得特别灵活。
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他重回车床第一次加工工件时的忐忑。他早早地来到车床前,调试机床、刃磨刀具,做足了准备工作。
启动车床, 装夹工件, 找正工件, 装夹刀具, 选择切削深度、 进给量、 切削速度,进行车削……王尚典有条不紊地操作各项工作流程。
一个精美的工件完成了!一测量,加工精度完全符合图纸要求,一次合格!
王尚典长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重新站起,他更执著、更较真———努力做到更好
刚回到单位时,王尚典干活比别人慢很多。 要强的他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干得少,怎么办? 只能早来一会儿,晚走一会儿。
为了让加工出来的工件不被挑出一点儿毛病,工作前,他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反复修改加工工艺,并在心里一遍遍演练加工流程;工作中,他比别人更认真,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事项都尽可能考虑周全;工作后,他比别人总结得更深刻,反思哪里还做得不够完美,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
那段时间,他主动学习并熟练掌握了五米立车的操作技能。除了车工,其他相关工种的工艺和设备他也都尽可能多地了解。
2006年9月,辽宁省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王尚典找到单位,主动报名要求参加。那一次,王尚典以葫芦岛市第二名的成绩参加了省里的比赛,并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
重拾自信的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一次检修中,一个大型滑阀需要尽快修复。由于长时间的腐蚀,安装阀芯的定位台阶已经严重缺损,而这个部位是定位装配基准面,如果不能将该基准面准确复原,后续安装就无法进行,这将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车。领导要求,3天之内必须把问题解决。可来了好几个人都没能解决。
“腐蚀太严重了,进去瞅一眼就迷糊了,根本找不到基准面。”一名工人说。
时间紧、任务重,领导点名让王尚典去。接到任务时,王尚典高烧39.5℃,正在医院输液。领导得知情况后,怕他的身体吃不消,想换其他人,被他拒绝了。
在工件内外爬进爬出数十回,对多个表面进行反复测量与定位,连续奋战25个小时,王尚典终于修复了该阀体的基准面,为抢修赢得了宝贵时间。干完活儿,他回家连续睡了两天。
正是靠着这种拼劲儿,王尚典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成功登上最高领奖台。
如今,除了尽力解决检修和抢修任务外,王尚典也带起了徒弟。每天,他除了教他们一些车工基本技能,还给他们布置课后作业———按照图纸编制加工工艺。王尚典希望,他们能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就像当初师傅要求自己那样。
(图片来源:中石油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王尚典(左)在师傅张瑞卓的指导下苦练技艺。
见习记者 李 方 本报记者 林晓洁 通讯员 周明华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