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龙游豆腐丸子

发布时间: 2016-06-01 15:56:32   |  来源: 衢州晚报   |   徐聪琳   |  责任编辑: 王小俊

 

 

  在中国食谱中,甘软的豆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以豆腐为原料演化而来的美食,往往承载着浓郁的家乡风味。龙游有一道“豆腐丸”,顾名思义,是豆腐做成的丸子。这碗豆腐丸,虽貌不惊人,它的味道却弥散在很多龙游人的记忆中,甚至成为他们的牵挂。

 

  “这套手艺是婆婆的婆婆传下来的”

 

 

  一个丸子往往要“垒”上三十几圈,才能入锅。

 

  60岁的祝小英身体健朗,手脚麻利,但端起碗准备做豆腐丸时,她的动作放缓了。葛根粉、捣成碎末的豆腐、肉馅,3份普通的食材安置妥当,引燃煤炉,烧开一大锅水,便是制作豆腐丸的全部准备工作。

 

  “每天早上买回最新鲜的豆腐,用筷子打匀、打韧。肉馅选八分精的夹心肉,葛根粉要压得紧实。”祝小英将一勺裹着肉馅的豆腐末挑到碗里,拨弄几下后,双手抱着碗用均匀的速度摇起圈。“要‘垒’上三十几圈,丸子才能紧实,入锅不散。”成型的豆腐丸小巧白胖,顺着碗沿落入滚水中,不见踪影。“等它浮上来,就可以出锅了。”祝小英手上的活计不停,看着慢悠悠,豆腐丸却一个接一个“噗通”跳进锅里。

 

 

  “这套手艺是婆婆的婆婆带来龙游的。”追溯时光,“垒”着豆腐丸的身影是祝小英的婆婆朱金莲。1971年,朱金莲申请到摊位许可证,原本流动于龙游北门一带的豆腐丸摊子终于落脚生根。自此,微弱的路灯下,袅袅升起的水汽和飘散的豆腐香,成了这条路上不变的景象。

 

  时光削去砖瓦的棱角,剥落墙面的回潮,店面的木门板子都换了一批,“垒”着豆腐丸的人也从朱金莲变成了祝小英。2014年,祝小英和丈夫毛永生商议后,决定将豆腐丸店搬迁到距离老店不到100米的新铺。“新店地方大,有位子坐,人来人往,看着也清爽些。”

 

  “豆腐丸是个慢活,没法让机器帮忙”

 

 

  刚出锅的豆腐丸口感绵软。

 

  一碗豆腐丸出锅总要些时间,摆到食客面前时,又却让人觉得等一等是值得的。豆腐丸子跟白玉似的漾在汤里,表面泛着晶莹。一入口,唇齿遇到的都是绵软豆腐。舌尖一挑,触见劲道的肉馅,就那么小小一粒,衬出豆腐清香,又流露出肉脂的浓郁,再不寡淡也不腻味。一颗丸子落肚,再意犹未尽地呷口清汤,鲜味还在喉咙底缠绕着,勾得人赶紧又举起勺子,捞起下一个豆腐丸。

 

  “妈妈像你一样大的时候,就跟着你外婆,从龙游城外的鸡鸣山一路走到这儿。那时候觉得月底是最好的日子了,就因为能吃到豆腐丸。”刚吃下一碗丸子的朱春芳擦擦嘴角,和给9岁的女儿宋雨萌说道。现在,朱春芳定居在衢州,每每回到龙游,她都会带着家人、朋友来吃豆腐丸:“我想让他们也尝尝这味道。”

 

  享用的人回味无穷,制作美味的人更要懂得平静与坚守。“豆腐丸是个慢活,没法让机器帮忙,不坚持就做不下去。”祝小英悠悠地摇着碗,时间成了老手艺传承时最苛刻的筛选人。“婆婆传给我的手艺,肯定会有人接过去。”祝小英说,女儿毛禹君做起豆腐丸来也不逊色,现在衢州城里也有了分店。当下,越来越多人步履匆匆的时候,“慢”显得弥足珍贵。一碗慢工细作的豆腐丸,不仅诉说着以前的时光那么慢、那么美,更承载着一份情怀、一段回忆、一片乡愁、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