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柯城古迹

发布时间: 2016-04-14 17:00:23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沈晔

 

天妃宫

天妃宫:位天衢州市区天皇巷18号。为清代建筑。

据《衢县志》记载,原有老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在县治西(正义坊)朝京门之角。清嘉庆年间,闽商重建天后宫于天皇巷,自为福建会馆。天妃宫,座东朝西,现有面积663.3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二明室,有南北二台门,大门券顶,上有“天妃宫”石匾。大门内即前殿,再进为院,院南北有厢楼,院内石板铺地,中间有道通向正殿,正殿后第三进已拆去。大门对面有照壁一堵。该殿梁架上终年无蜘蛛网,以为一迷。2001年市文物部门对天妃宫予以修复,并在前殿重建古戏台。该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沧桑变迁古城门

衢州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就因战争所需开始建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后因战乱及各种自然灾害,衢州城屡毁屡建,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才成了一座真正完整的古城,从那时起它有了东门、大南门(即礼贤门)、小南门(通仙门)、水亭门、小西门和北门。

明代,6座城门再度修复。目前,大南门、小南门、大西门等经过修缮,保存尚为完善。修缮后的城门仍由青黑色石砖垒成,有些城墙上还被爬山虎一类的草本植物覆盖,基本上保存了城门的本来面目,衢州城门的一些特点还依稀可见。比如小西门瓮城,就是外城墙与内城墙或护城门之间的一块空地,这样守城士兵就可以打开外城门诱敌深入,然后关闭外城门,内外城以及两侧城墙形成一个瓮状结构,此时消灭敌人就如瓮中捉鳖,易如反掌。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的战略战术。

衢州四省通衢,为浙西门户,由沿海通往闽赣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说:衢州城是铁打的,衢州的古城门也号称铁衢门,这说法是有来历的,一是它的建筑结构。衢州的城门,除了本身的高大、厚实、坚固,城墙下还挖有丈余深的护城河,还在各城门外修有月城,也叫瓮城,真是城中有城,墙外有墙,层层设防。二是守军将士的英勇顽强。据史载: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起,衢州曾经过“三藩之乱”,乱臣耿精忠骚扰衢州整整三年,城郊是空前浩劫,几乎是十室九空,人人遭难,独衢州城乱军奈何它不得。耿精忠从此一蹶不振,威风不再,终成憾事。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打衢州,久攻不下,只得将衢州城团团围住,以期城内弹尽粮绝,发生内讧,不攻自破。谁知到了夏天,城墙上竟晒满了新稻草,大批的新谷已经成熟,城中不愁无粮。原来当时的菱湖一带全是良田,城外的将士一见,顿时军心大乱,终于在攻城91天后,偃旗息鼓,黯然败退。“铁衢州”也因此得名。

水亭门以前也叫朝京门,位于城西,面对浩浩衢江。当时水亭门外是衢州最大的码头,这里江面开阔,帆樯如林,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守城的朝廷命官要进京朝贡或听命差遣就从这里上船出发,携皇命来衢巡视查勘的钦差大臣也在这里上岸入城。因此,当年水亭门外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且常有州府送往迎来之类的差事,有礼宾列队,鼓乐齐鸣,前呼后拥的喧闹,更为这忙碌繁华的码头增添一份热闹。

大南门也叫礼贤门。今天看来这座虽说凝重但却并不怎么起眼的古城门,却有着它显赫的昨天。衢州自古多战事,衢州城几乎是三面沿衢江,有着天然的护城河,惟正南面是一片开阔地,要攻入衢州城,大南门自然是首当其冲,一门系衢州城生死,可谓命脉所在,古人说它是衢州城的死穴,因而历来派重兵驻守。硝烟一起,城头便将旗飘飘,鼓号齐鸣,守城兵士就放下城门吊桥,集结的队伍便奋勇当先,冲出城门,越过护城河,杀向敌阵,一时城外杀声震天,你死我活,自然是尸横遍野。待鸣金收兵,胜利者便浩浩荡荡从这里入城。

通仙门也叫小南门,在衢州城的东南面,正对烂柯山,紧靠衢州城的古关隘峥嵘岭。峥嵘岭是古代衢州东南面的入城口,以前,衢州城里的人,要去烂柯山踏春游览,或是去宝岩寺朝拜进香,就从这里出城,经官庄、孔家、游仙渡,然后进柯山门上烂柯山。因此该城门取名为通仙门。

水亭街区的历史记忆

水亭街区是衢州旧城改造时保留下来的以水亭街为中心的历史保护区。之所以要保留,不仅是因为这条街上有水亭门、碧春楼、古天皇塔遗址和有传统特色的房屋建筑群,可以窥见古城的老风貌,更是因为其有着衢州城商品经济发展的深深的历史印记,是研究衢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水亭街

近水城楼街口横,茶堂客栈展旗旌。

车接人潮商铺旺,充耳算盘珠玉声。

衢州地处四省交界、水陆辐辏,历来商贾云集。在民国以前商道一直以水路为主,最靠近货物集散地水亭门码头的水亭街自然成了衢州的商业中心。由于商品流通的需要,促进了牙行的产生和发展。至1934年,衢州城区粮食,竹木,山货桔子水果,油行,茶笋业,南货业牛皮等行业的牙行就多达100多家。水亭街区因紧靠码头,所以也是牙行最集中的地方。此外,在水亭门内外,钱庄、参药、运输、布、衣、银楼,肉、柴炭、麦粉面饼、酒、旅馆、理发、茶馆、铜锡、鞋作皮件、菜馆、油漆、纸箔、打铁等店铺也很兴盛,“近水城楼”指水亭街口的水亭门上的碧春楼。

碧春楼

东赏晨钟暮鼓酬,西迎山色入青眸。

夕霞映水波涛近,且舀流丹洒九洲。

碧春楼就建在城墙坚厚高耸的水亭门城门上,这座衢州历史上著名建筑九楼八阁十三厅之一的碧春楼(清以前称怀嵩楼,又名西层楼,早时碧春楼上有鼓,故又称谯楼,东面与钟楼朝夕想望,晨钟暮鼓,为古城之特色景观)为唐时衢州刺史李祎(yí)修。登楼临高眺望,俯视衢江,山光水色气象万千。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诗人王世懋曾登临此楼,并作《七律·游西层楼》:“雨合烟霏望不穷,层楼百尺似浮空。清迷桔柚寒山外,白点鸥凫细浪中。游目岂须吾士贵,赏心偏为故人雄。不知醉后题姑蔑,可得东阳八咏同。”夕阳西下,站在碧春楼上向城外看去,晚霞映红了楼下奔腾的江水,与装饰城楼的鲜艳欲流的丹漆相辉映,景象何其壮观。

老浮桥

击水中流定铁锚,坦途全仗百船翘。

航道车行两通畅,人自悠悠浪自骜。

老浮桥亦名“通和桥”。站在水亭门城楼上向西北看去,水亭门码头下游三百米开外有一座浮桥,那是几十只大船用铁链串起来的,每只大船用一只大铁锚固定,船与船之间铺着平板,人行上面如履平地。为了不影响通航,老浮桥桥中间设有一个活动的口子,有专人管理,每逢有船只要通过,只需把口子上的木制排板欣掉,船通过后再铺上排板恢复通行。这座桥是当年衢江西岸与东岸衢州古城区之间人员车马过往的唯一通道,亦是城西山村农产品进城和市场日用品出城的重要商道。

古城墙

蒿草青藤复厚砖,高墙脚下见炊烟。

儿童相约拾阶上,探究城长竟一圈。

衢州古城墙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唐太宗设立衢州建置时依峥嵘山(今府山公园)建城垣;吴越国时期进行第二次城区扩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并重建城墙;最后一次重建并定型是知州高至临重筑的北宋(1122年)衢州城城垣(城内面积3平方公里)。史料记载这次重建城墙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宽一丈一尺,周围全长四千五十步。设六门。古城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保存相当完整,记得那时笔曾约几个小伙伴从水亭门城楼上去,在城墙上朝一个方向一直走,最后竟回到了原处。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时常有人在城墙上放风筝,那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水亭门一带的古城墙还造得特别坚固,因为这里的城墙还兼有防洪功能。记得五十年代有一年衢江发大水,洪水漫过城墙根,人们用麻袋装泥沙在水亭门城门洞中垒起堤垻,成功阻止了洪水涌入城内。

神农殿

神农殿:位于衢州市区宁绍巷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药业兴建。元代初即有神农殿讲堂。为衢州诊医学教刘光大刘建。现建筑为清光绪以后修建。神农殿平面呈长方形,约500平方米。存一四合院,前殿为庑殿顶建筑,柱上有牛腿雕刻刘海戏金蟾,刘海手持铜,上廖有“太平天国”字样。前殿后有一天井,中有一通道,两侧为厢楼,天井后为正殿,硬山顶建筑。2001年,市文物部门将神农殿修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寺:一寺一弄堂

衢州古城内,原有众多寺庙,可是沧海桑田,如今只剩下了两座寺观,一座是天宁寺,另一座就是弥陀寺。不知为何,天宁寺的那条弄堂叫做天宁巷,而弥陀寺的这条却什么都不带,还是叫弥陀寺,也是一寺一弄堂吧?

弥陀寺,据衢州市地名志记载,“位于市区东部,南起新桥街,曲折延伸,分二支通樟树底,长95米,以寺得名。”

弥陀寺是衢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通判朱惟和舍宅创建,元代中期被毁,至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其后裔、迁居江山长台的朱文七捐资重建。明嘉靖二 十二 年(1543年)又毁。至明万历十三年僧真瑞及檀越朱人才重建坐北朝南的大殿。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西安诗僧祖江住持弥陀寺,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弥陀寺”寺名来自“南无阿弥陀佛”之佛语:“一句弥陀,性本有空,星皆拱北,水尽朝东。”

弥陀寺是一座中国化的寺院,原供奉武圣关羽,后为佛教、儒教合一的寺院,“二教无先后,一向平而直,冀兹捐俗心,永怀依妙力”是弥陀寺真实写照。

弥陀寺进山门前殿供奉关公大帝称“关公殿”,二殿供奉牟尼佛称佛祖大雄宝殿,后楼为经堂和住持之住所。东轴线上是弥陀寺书院,历朝来多少莘莘学子的读书声伴着梵声度过一个个冬夏。西轴线上是供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场所。据清道光十七年弥陀寺产业据记“寺僧交出清单十五纸,共税二十亩一分二毫六丝二忽又地清单七纸共税七亩一分九厘二毫……”,可见当年弥陀寺面积共达二十八亩还多。旧时弥陀寺的景色可用清代一首《弥陀寺诗》来描述:“小睡忽听窗纸明,晨钟吹散晓霜睛。未能腊屐踏青去,共听木鱼放梵声。一字岂难搜贾岛,四愁聊复拟张衡。空斋寂寞铙清况,不管飞花工满城”。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未代奉祀官孔祥楷先生曾在此就读。寺左侧的古井虽然历经千年,井水依然清澈,当地居民如今照常在这里洗衣。

2002年,弥陀寺修复为前殿后殿二楹,座北朝南,均为砖木结构,三开间七桁架,中隔一座天井,灰瓦青砖马头墙展示着朴素无华的古建筑,古寺仅为一个局部,原为集寺庙、书院、朱熹祀祠为一体的文化古迹区。弥陀寺东侧与孔府、孔氏家庙相呼应,南面与府山公园相望。

据记载,在“文革”中,弥陀寺这条弄堂改名“米都市”,1984年恢复原名。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