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柯城古迹

发布时间: 2016-04-14 17:00:23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沈晔

 

衢州钟楼

衢州钟楼位于衢州市区北门街南端十字路口。据明天启《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记载,钟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条石筑成四门塔式基座,高4.3米,长、宽各12.92米,券门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基座上建有重檐歇山式二层楼阁。楼上悬置大钟一口,重达3000余斤,由祥符寺僧兼司昏晓。1942年,大钟被日军掠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木结构楼阁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楼,被拆去。目前所见木结构钟楼系2010年复建。此钟楼即为蒲松龄《聊斋志异》“衢州三怪”之一“独角怪”的出处。

1982年,钟楼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钟楼与衢州城墙一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钟楼与衢州城墙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衢州县学塘

白布怪,因为方言谐音,又被写作帛布怪,相传它是观音菩萨的腰带。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县学塘中的白布怪便幻化作一匹白练,横在路上,如有贪小便宜的路人弯腰去捡,白布就会腾空而起将人卷入塘中。这则民间故事或许正是警醒那些对飞来横财有非分之想的人,不能其贪念。民间也有白布怪见血即去的传说。从事文史研究的潘玉光老人分析,白布怪的传说与衢州旧时洪涝灾害有关,“凡特大洪涝之年,水浸衢州,街市成渠,船舸入市,毁城郭、漂庐室。女人裙衣之类丝棉织品似白幡素练浮游于水,累不见鲜。胆小之人夜行路而涉水被卷、吓得丧魂落魄,以至卧病不起者予料之中。”

故事发生地县学塘仍在,街坊老人告诉记者,今天的县学塘面积仅为原先的四分之一,原先塘水和衢江是连通的,所以抽不干。县学塘还曾被作为祥符寺的放生塘用过。据《衢州市地名志》记载,县学塘因北面黉序巷为旧县学所在地,又是生员来县应试歇宿之处而得名

如今的县学塘相邻的旧屋已经拆去,周围建起了**、亭榭、花圃、草坪,池塘里种上了荷花,这里已然成为一个市中心的小型休闲公园。每当夏日傍晚,暑气还未消退,乘凉的人们便摇着麦秆扇,坐在池塘边吹吹风,赏赏荷,谈谈天,煞是惬意。老人也会跟孩子讲起白布怪那扑朔迷离的故事,孩子瞪大了好奇的眼睛,似乎在寻找塘里是否真的有白布怪。

衢州蛟池塘

尽管蒲松龄记录鸭怪的文字最少,但丝毫不影响鸭怪传闻的恐怖程度。相传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一只老鸭,趁着瑶池无人看管之时偷偷逃至衢州的蛟池塘中。到了夜深人静之时,鸭怪便发出呱呱呱的叫声,十分凄惨。要是哪个倒霉的路人从塘边经过,听到这种声音肚子就会隐隐发痛,回到家中便不治身亡。潘玉光老人猜想:从人“若闻鸭声即病”句分析,当与瘟疫疾病有关。自明中叶始,血吸虫病肆虐江南大地,衢州也深受其害。罹患血吸虫病者到了晚期,呻吟之声凄厉沙哑如鸭,瘟疫患者临时死前的绝望呼号,其景甚惨,其声甚哀,潦倒在街头巷尾的,若路过者相遇害受病毒的感染,不久便命归黄泉,所以便有闻鸭怪叫声而亡的传闻。

旧时临近城墙较为偏僻的蛟池塘一带冷落荒凉,阴森疹人,百姓谈之色变。除了鸭怪,相传池中还有一条恶蛟,为了修炼,要吃100个小孩才能修成正果。当他已经吃了99个小孩时,被一个名叫王志的小孩得知,王志到南门的铁匠铺打了一把宝剑,带了一只鸡,一条狗,穿了一件红衣服来到了蛟池塘。他杀了鸡,把鸡血倒在了蛟池塘里。然后杀了狗,收集了狗血。等蛟龙出来的时候,王志把狗血倒在蛟龙身上,然后一剑杀了蛟龙。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出来要惩罚王志,衢州城里的百姓决定保护这个小孩。等到天兵来抓捕这个小孩的时候,全城都是穿着红衣服的小孩。天兵天将抓不到人,就只好回去了。故事一代代在衢州街坊间流传着,并不断的产生着新的有趣版本。

蛟池塘,古名菱池,又名茭池街,蛟池塘。“蛟”系“茭”的谐音,故名。面积广大,包括今日南湖菜场后方的建乙塘周围。但由于衢州城的历次扩建,荒凉蛟池塘渐渐成了市中心,水塘也缩小到篮球场般大小,人气旺盛后的蛟池塘变得不再那么神秘虚幻了,相反在周遭高楼的簇拥中显出了几分孤寂,颇有大隐于市的风范。另外根据衢州地名志记载,蛟池塘周边还是衢州大姓龚氏的聚居地。

周宣灵王庙



位于城西下营街18号。俗称孝子庙。南宋时为纪念孝子周雄而建,相传周氏以孝闻名,母讣哀死。现建筑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坐东朝西,有门厅、正殿和后殿。其通面宽19.1米,通进深43.70米。硬山顶。门厅后原有戏台,现存藻井装饰,其额枋上雕人物故事及凤鸟。山墙嵌碑八通。正殿五开间,通面宽18.1米。通进深11.2米。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础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艺讲究。

衢州天宁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  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释迦牟尼佛像

天宁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南街,系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监三年(504年)由高僧卧云禅师创建,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该寺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时改称“开元寺”,宋朝曾更名为“报恩光孝寺”,后赐名为“天宁万寿禅寺”。直至1926年重建后,国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书“天宁古禅寺”横额,始得今名。

天宁寺历代高僧辈出。唐末有永明延寿禅师曾驻锡于此,完成禅宗大著《宗镜绿》100卷,禅净兼修,后世尊之为莲宗六祖,圆寂后,谥号“智觉禅师”,因禅师之名故天宁寺在当时亦被称为“永明禅院”。宋朝有一金华圣者住于寺,因有灵异事迹,封号“定光古佛”。他平日来往于街巷之间,衣锦绣,乞铜钱,买猪头充馔,人称“猪头和尚”。大师肉身坐化漆布,虽遭大火,而其体巍然独存,信众甚广。1923年衢县佛教会成立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1880-1942年)曾来衢主持其事,赠送玉佛及大藏经,设立读经会,弘扬佛法,且专研四分律,使南山律宗得以复兴,成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衢州传教会会址后来即设在天宁寺。

天宁寺在明、清两代屡有毁建,并不断拓展其规模。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寺中殿堂楼阁共计19座,建筑宏伟,气象万千,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定光古佛殿、子孙堂、客堂、禅堂、齐堂、方丈室等,园林设施一应齐全。其规模之大,雕塑之精可与灵隐寺比美,与常州天宁寺刘名,实为浙西一大古刹,亦为衢州地区佛教活动中心。天宁寺内文物甚多,相传有三宝:一为独木雕成巨大阿弥陀佛像,重达千斤;二为独块巨型青石板供桌;三为大雄宝殿柱刻明朝大书法家祝枝山手书对联。其他珍贵文物主要有:山门上“闻声彻悟”四个大字,系明末僧如海所立,为文徵明手笔。大雄宝殿清圣祖康熙御书朱熹诗碑,上书“齐木生夏凉,芳蕤散秋馥。未觉岁时寒,扶疏方绕屋。”字为行草,前有“渊鉴齐”长印,末有“康熙宸翰”,“敕几请宴”二方印。定光古佛殿殿柱有清衢州知府汤俊联:“是金刚不坏身炼骨修心顿超浩劫,惟般若种子丐钱衣乡同证如来”。宋龙图阁直学士、铁面御史赵抃作《光孝禅院真身定光如来赞》:“散娃初来似狂走,盘餐一日一彘首。逆行坐脱世始知,古佛定光化稀有。教言能伏灾风火,大士同慈喧众口。为霖救旱享克诚,响应未尝渝所守。衢人知恩思报恩,广殿深堂宜不朽。”抗日战争以后,天宁寺历遭破坏。佛像全部被捣毁,展堂房屋除保存一座千佛阁和一幢方丈室以外,亦都被拆毁。现存千佛阁大殿是专为装塑高大的千手千眼四面观音立像而设计的三层楼建筑。四面千手观音建于大殿中央,其上半身及头部直上二层楼。走上二楼,四面迥旋都可仔细看到观音像的头部,在采光、远视近瞻等方面颇具匠心。建筑的高大宽敞,光线的若明若暗给来观者以庄严神秘之感。走上三层楼则可以凭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历代文人墨客登楼赋诗,赞赏者甚多,其建筑结构都是传统的营造式例,梁架构件精雕细琢,在江南各寺院中实为罕见。

1951年,天宁寺殿堂僧舍俱被占用,住持僧碧静等迁居城西鹿鸣山寺务农修持。1960年,殿堂房屋陆续拆除改建,千佛阁改作大会堂,方丈室作教师宿舍,1982年市政府发文宣布天宁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落实宗教政策,市政府将千佛阁划拔市佛教协会使用。从1995年开始,在市佛教协会主持下,各界信徒募款八万多元,重塑观音菩萨宝像及其他佛像。199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题写了“天宁禅寺”匾额。

天宁寺由衢州市佛教协会直接管理,市佛教协会会长余衍蕃,副会长释文清、释地开,秘书长杨培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