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改善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工作
发布时间: 2016-03-31 10:45:0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四、建立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分包机制。实行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及县直局委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级分包责任制,制订层层分包任务细则,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同时,明确县委农办、县环保局、工信局、发改委等31个县直单位工作职责,通过指导、帮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分包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以奖代补、行政村自筹、社会人士捐助、县直分包部门支持、企业无偿赞助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了群众自愿出资、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在以奖代补方面,县委、县政府在去年投入152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投入资金2800万元,用于全县450个行政村(居委会)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等费用。在行政村自筹方面,西夏镇后寨行政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动员群众人均贡献一分地,整合土地300亩,然后将土地流转承包积累资金,克服“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缺资金、少人员、没设施等诸多困难,把村内17条长8.5公里的街道修成水泥路,先后填坑造地40多亩,安装路灯100盏,栽植绿化树2000多棵,修建下水道2600多米,还投资30万元修建村文化大院,80%的农户住上楼房,使“美丽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深受群众支持。在社会人士捐助方面,逍遥镇柴城村在村里举行“美丽乡村”建设捐款仪式,广大群众积极响应,一天时间捐款多达7万多元;逍遥镇严庄村号召群众及本村在外工作经商人员捐款,短短12天时间就收到捐款34.1万元,这些举措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工作都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县纪委、审计局以及乡纪委、村监委全程跟踪监管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确保每村每年资金用于保洁员工资、长效机制落实和保洁设施维护、运行费用的补贴。三是建立管理机制。在每个乡镇政府的所在地,都组建8—15人的城市管理队伍,由主管城建工作的副乡镇长牵头,集中整治商户店外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流动摊贩、违章建筑、乱倒垃圾等行为;实行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实现无店外经营、无垃圾、无建筑材料乱堆、无乱排污水、无杂草杂物、无乱停乱放、无私搭乱建的“六无”工作目标,真正做到工作有程序、管理有制度、办事有规矩,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在每个行政村,教育引导群众履行“门前五包”的责任、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的义务,并配备5—7名专职保洁员,及时保持村内卫生整洁。目前,我县已累计整治店外经营1607户次,拆除违章建筑1045处;成立保洁队伍97支、569人,清运垃圾2万余方。四是建立督导机制。制订《西华县 “美丽乡村”工作长效管理标准》、《西华县“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奖惩办法》等文件,把“美丽乡村”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重点目标考核体系,建立11条保洁标准和6条公共设施管理标准,严格工作标准和检查评比验收。(一)加强督导考核。组建以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纪检监察、农办、环保局为成员单位的联合督查组,采取明查暗访、全面与抽查结合的办法,通过看工作进度、看工程质量、看整治效果、看存在问题的“四看”方式进行跟踪问效,做到两周一督查、两周一通报;每两周主持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工作点评会,采取PPT方式再现工作实景,按照“好、中、差”三类标准分类排队,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每月开展一次检查评比活动,逐乡逐村开展“美丽乡村”观摩评比,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二)健全激励措施。2014年,根据每两周督查情况,累加全年的督导排名名次,以最后一名为基数,逐名次增加奖励额度5000元,共发放以奖代补资金823万元(其中省奖补资金670元),2015年,我们又为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工作经费5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既解决行政村工作经费不足问题,又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三)严格问责整改。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标准不高的乡镇或行政村,除给予相应处罚外,责令限期必须整改;连续2次督查排名位于后3名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连续6次督查排名位于后3名的乡镇,给予党政正职诫勉谈话;年终排名后1名且达不到“美丽乡村”工作标准的乡镇,给予党政正职免职处理。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西华县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善、村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作风也得到锤炼,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群众热火朝天、积极自发投入建设的场面,在植树造林、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针对乡镇基层工作的考评中,该县均处于全市第一位置。尤其是秸秆禁烧工作,更是全市连续三年唯一保持“零火点”的县,美丽乡村工作带来的连锁效应得到了充分放大和彰显。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