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江苏省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动迁社区融合共治新机制

发布时间: 2016-01-19 14:08:22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动迁社区是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及新城区建设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变市民是一种持续的、复杂的转型,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优化重组,如何加强和完善动迁社区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命题。动迁居民是苏州高新区开发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高新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动迁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指数,苏州高新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动迁社区融合共治的治理新路子。

孟建柱同志视察苏州高新区马浜社区

一、动迁社区融合共治模式产生的背景

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部,面积2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万人,流动人口37万人,下辖3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科技城,1个生态城。共有动迁安置小区70个,动迁安置社区34个,共有2791幢安置住宅楼,8.4万套住房;实际入住6.4万户22.1万人。

经历二十多年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由于实行的是“滚动推进”和“工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导致了高新区动迁小区与工业小区、商品房小区等呈混杂布局整体形态,产生了自身一些不同特质,为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疑难点。一是人口杂。动迁社区规模大, 90%以上居民是动迁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结构复杂,有的社区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多数外来人口没有扎根此地的打算。由于人员流动大,不同类型群体混居,诉求各不相同,导致小区管理容易出现短视和混乱现象,小区内环境质量差,矛盾纠纷易显,治安压力大,群租现象严重,安全隐患不断产生。二是心态差。这些动迁社区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形态,但又不完全具备城镇所必须的各种要素,动迁居民已不是名副其实的农民,但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看,又不能归类为城镇居民。这种介于城市和非城市之间的身份认同,导致他们在内心上出现种种不适应、不平衡和不安,容易引发群体性诉求和不稳定因素。三是管治难。动迁社区往往是一区多村和一村多居的重新组合,原有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各种纽带基本消失,新的纽带尚未真正建立,与原来的村藕断丝连,与现在的社区貌合神离。由于原有社会组织方式的消失,新组织方式建立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导致社会动员和管理难度加大。四是服务弱。动迁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来源于村干部,其管理技能、服务理念与城市化社区管理还有一定差距。原有村干部多年的工作习惯产生了路径依赖,管理技能的一时难以更新,影响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苏州高新区社区共治暨高层动迁小区管理推进大会

2010年以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动迁社区建设,在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实现硬件与城市社区接轨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推进动迁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高新区共有16个动迁社区先后获评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14年狮山街道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2011年枫桥街道获评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枫桥街道动迁社区管理入选首届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动迁社区是动迁居民生活的家园、区域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城乡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动迁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虽然苏州高新区的动迁社区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的提升,居民对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苏州高新区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面对这动迁社区建设的新局面,单一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苏州高新区总结出了一条融合共治的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新路子,通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动迁社区管理中,为动迁居民创造了和谐的生活新家园,并显现出良好成效。去年,苏州高新区星韵花园、龙惠花园两个动迁小区被评为“苏州市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


图说:苏州高新区狮山街道横山社区志愿者活动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