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发布时间: 2015-12-28 16:21:4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名山区基本概况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东距成都110公里,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村,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川藏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成名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雅安的前门店,成都的后花园。名山历史悠久,公元553年,始建蒙山县。公元593年,改蒙山县为名山县至今。201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名山县,设立雅安市名山区。

“4.20”灾后重建红草新村

名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量充沛,区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达47.6%,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量达国家二类标准,被誉为“绿色世界”、“天然氧吧”。出产非常丰富,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马铃薯、红苕等粮油作物,也出产猕猴桃、梨、桃、柿、李等水果以及各类蔬菜,猪、羊、牛、兔、鸡、鸭、鹅等畜禽等是全省重点养殖基地县。

名山被誉为“仙茶故乡”,以茶为特色,因茶而闻名,是世界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乡,境内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茶是名山强区之路、兴业之基、文化之魂、富民之本。

二、名山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从2014年起,名山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后发追赶的战略部署,以“4.20芦山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独特、茶产业规模经营、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组合优势,围绕蒙顶山、百丈湖、清漪湖景区和百丈到上里百里茶文化走廊建设,做到美丽乡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大力实施基地提质、茶林立体、茶畜循环、主体带动、旅游拉动“五大增效行动”,力促农业农村加快重建、加快发展和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精品旅游村寨17个,幸福美丽新村17个、农村新型社区18个,建成标准化茶叶基地30万亩、“猪+沼+茶”循环茶园5万亩、“茶叶+桂花”、“茶叶+银杏”立体套种园10万亩、机电喷灌设施茶园500亩,自流灌溉20万亩,推广黄板、频振式灭蛾灯等物理防治茶园6万亩,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年出栏生猪61万头,出笼禽200万只,引进实施“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9家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个(其中3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1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茅河乡香水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化主体带动面达87%,实现了名山乡村社会经济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生态和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支撑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健康平安,达到了环境宜居,产业宜业,生态宜游。

(一)科学规划布局,树立美丽乡村标杆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名山区以蒙顶山镇蒙山村、茅河乡临溪村、双河乡骑龙村等精品旅游村寨17个,新店镇阳坪村、蒙阳镇周坪村等幸福美丽新村17个,解放乡月岗村、中峰乡四包村等农村新型社区18个为建设重点,开展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共新建2377户,累计投入8472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7180元。同时确定以第一轮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平台,确定茅河乡临溪村、龙兴村,万古乡红草村、百丈镇王家村、双河乡骑龙村5个行政村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村,计划从2014年2月到2016年11月底,用三年的时间将试点村建设成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具有名山特色的“山、水、茶、园、林、路”融为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经过近一年来的大力建设, 5个幸福美丽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突破万元大关,实现平均水平高于全区20%的目标,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1、有序推进茶乡新居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原则,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全面启动5个新村聚居点、335户农房建设。目前,5个新村聚居点农房建设已完工335户,完工率100%,王家村已全面完成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临溪村、龙兴村、红草村、骑龙村正在实施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5个幸福美丽新村试点村建设已整合国土、农业、林业、红会援建等各类项目资金7820余万元,群众投入和投劳折资5500余万元,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启动新村聚居点建设的同时,5个建制村同步启动5个、1304户旧村落改造提升,5户传统院落保护,初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茶乡田园新村。累计完成“四改、三建、三清”共2021户,清理沟渠8公里、杂物920吨;新迁通天然气入户490户,硬化入户、入组公路2千米,幸福美丽新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2、特色引领主导产业发展。每个村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更加注重农旅结合:临溪村、龙兴村重点以茶苗繁育、乡村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红草村重点以生态茶园、商贸服务和“茶+贵”立体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王家村以生态茶园、“猪-沼-茶”循环农业为主导产业;骑龙村以万亩观光茶园、“茶+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新建茶家乐2家,改造提升茶家乐3家。积极培育和推广“三品一标”,加大职业农民、专业大户、专合社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合社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

3、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实施14.86公里入组路、4.4公里入户路,铺设供水管网9公里,100千伏变压器5个、电网10.5公里,太阳能路灯260盏,宽带覆盖率100%。建立健全垃圾转运处理制度,新建垃圾转运池8个,公共厕所1个,聘请保洁人员5人,初步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完成入户沼气池建设540户,编制并上报5个幸福美丽新村启动成片改扩建小规模养猪场圈舍和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农村养殖面源污染。

4、合理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1+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按照室内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要求,新建村级活动中心5个 、村民活动广场6536平方米,配套绿化工程3900平方米,幼儿园1个,配套完善5个建制村的体育器材等休闲设施,农村宽带覆盖实现100%。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作用,完善事业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新农合参保率100%,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五保老人、留守儿童得到合理有效安置,真正实现“人有所居、居有所乐”。

5、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以建设服务性党组织为目标,着力提高村支两委班子政治意识,加强村、社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致富能人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激励机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引导新村自建委员会向自管委员会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和群众民主自治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村民约定、自愿遵守、自我监督、自主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通过开展“文化下乡”、“广场舞比赛”、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发展壮大茶产业,创业增收生活美

我区坚持“茶业富区”发展战略,狠抓茶叶产业是强力发展:一是实施安全高效茶叶基地建设,一乡一品,带动全区农户种植管理好茶叶,推动面积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效益提升。二是茶叶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并有效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和茶文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区茶业发展局,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区茶业发展;加强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行政执法监管;各乡镇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茶技员。区茶业协会、茶业商会和茶叶学会及其他涉茶群众团体(民间组织)都各尽所能,为全区茶业发展和茶文化弘扬发挥积极作用。名山区正积极建设规模宏大、功能完善、规范有序的茶叶交易市场,畅通茶叶营销渠道,服务辐射西南乃至全国。三是大力发展茶叶的加工经营,全区茶叶加工企业160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3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先后成立了8家蒙顶山茶业集团公司,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相对集中和重点倾斜,千方百计支持集团公司把“蒙顶山茶”做响、做大、做强。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县省、市、县级龙头企业达19家,其中茗山茶业、朗赛茶厂、蒙顶皇茶跻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的种类齐全、加工精细、有一定规模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格局。四是高度重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了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逐步建立了农资连锁经营制度和农资销售备案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基地。建立起了“以区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的茶树病虫害监控体系,在乡镇建立5个茶树病虫害专业监测预报点,制定了茶园安全生产管理的病虫害预报制度,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信息,减少施药数量和施药面积。每年完成茶园管理、安全生产、采摘等技术培训20期、培训茶农3000人次以上,印发生产技术资料1万余份。五是品牌建设成绩蜚然,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现已更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山已创建成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我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2013年被全区农业部验收审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山制定和完善了蒙顶山茶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蒙山茶》国家标准(GB/T18665—2008)(修订版)颁布实施,四川茶叶检测中心在名山建成运行。2015年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等联合调查组对“蒙顶山茶”公共品牌价值评估达17.44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七位,四川排名第一。

截止2014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33.2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0.8%,全省的8.0%,雅安市的48%,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1.39亩,产量达4.60万吨,农民鲜叶产值达16.22亿元,综合产值50亿元,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茶业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72元的52%以上,全区98%的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为生,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赖以生存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茶业直接带动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茶叶产业转移,常年达到1.1万人,季节性转移6万人。茶叶产业的发展,使名山区承接三峡移民550人、瀑电移民5600余人,实现了“能接收,安得下,有项目,能致富”的移民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农村现有小汽车和运输车1.52万辆、摩托车2.71万辆,分别占农村住户21.7%和38.7%,名山区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已真正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茶叶产业已成为名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夯实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三)提升公益文教卫生水平,村容整洁环境美

充分利用政策、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持,

一是2014年全区农房重建累计完工11822户,38个新村聚居点,45个相对集中点房建设工,全部重建户入住新居。目前,全区农户建成砖混结构房屋7.6万座,占整个农户住房的95%,在农村已难得见到旧瓦房了。

二是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万亩,累计22万亩,修复水毁工程109处,整治山平塘29座,新建渠道76.95公里,整治机耕道230余公里,实现全区所有乡、村、社全部通水泥路,大部分农户修通了硬化便道。

三是新建沼气池1500口,全区共建沼气池18593口,25.6%农户建沼池,名山是电气化县,全区9个乡镇安通了天然气,生产生活用上了电和气,基本实现农村能源清洁化。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1.09万亩,保护天然林资源22.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6%。

五是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每年乡镇设立环卫所,配备环卫车,修建了垃圾池,固定2-3名环卫工,坚持每天场镇卫生的打扫与运输。每个村、社也设立并修建了垃圾厢,并由专门人员固定清理。做到环境卫生有专门机构、专门设施、专门人员、专项制度。坚持属地管理、疏堵结合原则,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严格新建养殖场审批,规范养殖排污行为。2014年投入环保资金1025万元,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垃圾处理和集镇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六是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百米贯通”、农村“饮水安全”等惠民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行路难、饮水难等滞后问题。积极推进铜头引水工程名山支渠项目,改善名山城乡流水区域,兴建农村供水总厂确保农村饮水供应和安全。

七是坚决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严守保护耕地红线。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2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1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动态监管,实现安全度汛和地质灾害“零伤亡”。

坚持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摆在优先位置,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除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作业本,向贫困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的“三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554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通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全区20个乡镇全部中小学、20家卫生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学校教学楼全部重建,办公楼和活动室进行了改造和维修,大部分卫生院进行了重建,增加了医疗软硬件,服务条件和能力全面提升,重点抓好名山中学、名二中、区人民医院建设,确保教育、医疗卫生类工作超前协调发展。新农合参合24.6万人,参合率达99.6%,支出低保金2397万元,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支出医疗救助资金613.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65%;稳定新店等敬老院,积极推进联江、前进敬老院建设,新增床位403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2%。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2854名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动美丽乡村提升

以国家AAAA级旅游区、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旅游为依托,建设百丈镇至上里“百里茶文化生态走廊”旅游,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发展思路,组织乡镇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前提下,归纳总结提出了:场镇商贸型、旅游带动型、产业带动型、园区带动型4种类型的新村产业发展思路。

1、17个精品旅游村和5个幸福美丽新村产业旅游相融。依托自身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临溪村新村、龙兴新村,以茅河乡“水韵茶乡”旅游综合体建设为依托,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乡域小环线”,走农旅结合之路。 红草村以“花海茶乡、骑游万古”为主题,主动融入“一山两湖”景区,打造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观光农旅模式,探索茶业转型升级之路。目前4km骑游绿道已贯通,重要节点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工作有困难,但进展顺利。王家村以“生态示范村落”为特色,强化旧村落改造提升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循环种养殖业、与成雅工业园区配套后勤服务业,向工业园区温馨后花园排进。骑龙村以“梨园茶乡”为特色,借力万亩茶海资源优势,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品茗休闲等旅游项目,实现春夏秋冬四季可赏的大美之景,成为吸引城市人群的农庄天堂。

2、“茶家乐”乐茶家。全区建设以茶为主的“茶家乐”180余家,散布于蒙顶山景区和全区乡村,我区加强了对茶家乐的培训,开展对环境、卫生、服务、文化等进行整治规范,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评选出四星级茶家乐1家,三星级茶家乐9家,二星级的30家。将茶家乐与蒙顶山、百里茶文化生态走廊、百丈湖、双龙峡、水韵茶乡及生态观光茶园等旅游景区相融,提高了与外界的相融,增加了服务与经营意识,提升了茶农的收入。

(五)抓好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乡风文明身心美

1、乡村自治管理有章有约。一是建立了村规民约。以《幸福美丽新村管理办法》为蓝本,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背景、群众实际,创新制订本地适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规范”、“约定”,同时持续强化教育,努力融合,适当改变村民生活习惯,提升村民素质。二是建立了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结合实际,探索建立适宜的社区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大力引进、培养一批社区工作人才,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注入活力,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建立了财政投入机制。一方面以奖励为先导,区、乡(镇)两级财政适当安排部分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后续管理先进村、先进集中安置点进行补助和鼓励,带动全区灾后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扩大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试点范围,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重点用于后续管理、维护和日常运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探索运用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进行后续管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主动自筹解决部分缺口经费。四是公共服务阵地正常发挥作用。用好用活“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中心在宣传、教育、培训、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村民知识拓展,技能提升,素质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

2、精神文明活动有声有色。开通农村广播、电视,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地方发展规划建设富民项目、茶叶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生活与文化知识通过“视听乡村”等惠民工程传播到全区农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200场次,举办全区首届“茶舞”大赛,20个乡镇代表队800多名选手参加,举办了全区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今年又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百丈关战役八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书画展并在全区乡镇巡回展。每年坚持开展“女子能手采茶大赛”,鼓励的培训妇女提高采茶技能与标准,增加茶农收入。每年开展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技术与文化培训20期、培训人员1万次、散发资料2万份以上,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水平。妇女、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实施茶马古道(名山段)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启动“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3、社会与民心稳定顺畅。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入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维护社会稳定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分类分批化解涉及拆迁、涉及企业等领域突出矛盾,化解各类纠纷3924件,近几年来全区未发生过重大社会稳定和治安事件。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集中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思维,积极探索农村纠纷调解新路径,茅河乡临溪新村率先设立雅安市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人民调节室—“张定安调解室”,由该乡退休教师张定安牵头成立,主要帮助化解新村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通过编写儿歌童谣、绘制文化墙、建设文化院坝等多种形式,将感恩惜福、弘扬美德等思想贯穿新村建设管理始终,教育引导群众牢记党和政府的关怀,铭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鼓励群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重建美好新家园。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反暴恐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侦破刑事案件328起。健全立体化治安体系,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城乡,人民群众安全指数不断提升。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果断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一般事故下降21.4%,联江、红岩两个乡镇安全社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三、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展望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是社会不断发展,标准要求不断更新和提高的工作,因此,我区将继续按照“四美三宜”要求,不断发展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筹好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好巩固好中国美丽乡村。

(一)规划引领,全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全域推进、改建结合、产村相融”的理念与要求,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专业规划设计,从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文明教育等方面,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方案,推进全区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工作干到底,配套工作做到底。

(二)抓好产业支撑,做好项目整合

以抓好名山茶叶产业为主导,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与再发展基础,同时做好猕猴桃、畜禽养殖、乡村旅游等相关项目,做到建设有基础,工作有目标,落实有抓手,上升有台阶。同时,以幸福美丽新村规划为核心,区级部门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整合,集中安排到幸福美丽新村试点村。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村民自建、“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三)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将名山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名山区关于加快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统一,制定关于加快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具有名山特色的农业农村与生态文化旅游共融互动发展,优化茶旅融合发展的规划架构,制定全区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方位确立名山区旅游发展的中长期发展道路,做到茶旅融合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保障更加有力;夯实茶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制定统领蒙顶山茶中长期发展纲领,加紧制定《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夯实蒙顶山茶产业基础,作出加快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明确时间节点和进度安排,严格考评机制,规范工作制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