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中共宜兴市委农村工作办主任蒋干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 打造现代化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15-12-27 14:51:0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中共宜兴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蒋干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2015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在此,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宜兴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面积20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8万,下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省级开发区。2015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于全国第六,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大批国家级荣誉,素有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宜兴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总思路,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村级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福祉明显提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的更高平台。

一、创新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宜兴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新”,关键要突出理念的“新”。在实践中,我们立足实际,创新理念,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路子。一是坚持文化引领,打响“陶都”品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宜兴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农村散落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我们着眼于延续农村文脉、提升农村品位,把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作为文化遗存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过程,加强对农村陶瓷文化、古树名木、古建筑以及名人旧居的整合保护,使人文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既保留了乡土文化、彰显了陶都风情,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农民素养,最大限度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二是坚持环境提升,彰显“美丽”内涵。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肌理。秀美的农村环境不仅是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更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坚持把打造“美丽”的农村环境,作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战略工程,不仅实现了农村地域、资产的快速升值,也带动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更激发了村民百姓、在外乡贤建设家园的高涨热情,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放大“乡村”特色。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宜兴“三山两水五分田”,腹地广阔、地貌多样、资源丰富,这为打造多姿多彩的乡村风貌提供了绝佳条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没有低水平的简单复制,坚决摒弃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坚决避免整齐划一、千村一貌,采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办法,更加注重挖掘和彰显每个村庄的本来特质,形成了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新农村建设类型,成为宜兴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突出重点环节,全力打造富裕和谐秀美的幸福家园

我们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作为陶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更高层次上明确新目标,在关键环节上谋求新突破,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

1、加快强村富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基础工程,着力破解村级发展难题、增强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发展力、服务力。一方面,多措并举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建设标准厂房、培育专业市场、购置商业店铺和投资新兴产业等途径,使村级获得稳定、持续的经济收益。2014年,村均可分配收入超过300万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增收,通过引进先进的装备、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提升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增收,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达1374家,每年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以上;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促增收,引导和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村能人自主创业,农民的就业创业收入、财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万元。“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狠抓环境整治促进村庄面貌提升。我们把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作为一项惠民实事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节约易行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实现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环境意识的同步提升。一是以创建达标促提升。以宜兴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开展卫生村、生态村、文明村等各类创建活动,完成了太湖渎边和平原圩区300平方公里连片整治任务,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涌现出核心村印象澄渎、南园村水乡风情等一大批新农村建设亮点,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的观摩现场。二是以整治活动促提升。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城市宜居日”,7月13日定为“全民卫生行动日”,把每年的4月份、10月份定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月”,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创新机制促提升。按照“城市现代化、镇级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照城市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推动管理力量向乡镇延伸、管理标准向农村覆盖,将城管、规划、国土、环保等执法监察的组织网络延伸到镇、覆盖到村,通过机制创新,加快了城乡管理一体步伐,提升了城乡建设秩序和环境面貌。

3、推进城乡一体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十一五”以来,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的骨架和纽带,先后投入近200多亿元,实现了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个城乡一体化”。一是构建了快速通畅的现代交通体系。全面完成国省市道路的升级改造,实现市内各镇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城区、村村通公交的目标。二是构建了优质安全的供水体系。投入20亿元用于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管网建设,百万市民全部喝上了优质安全饮用水。三是构建了“四统一”的污水处理体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建立了全新的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四是构建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按照“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建成了完备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100%。五是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天然气供给体系。抓住国家“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契机,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供气管网体系,全市1/2以上的家庭用上了清洁安全的天然气。

4、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顺应村级组织由经济发展主体转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主体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和扩大了农村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一是把构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全市215个行政村都建成了集行政办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矛盾调处、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二是把强化农村“三资”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率先组建了全国领先、全省首创的市镇村三级联网的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网络化、资产明晰化、监督信息化和运行阳光化,受到了中纪委、农业部的高度肯定,江苏省农村“三资”管理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宜兴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把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警力下沉和警务前移,所有村和社区都建成了综治站和警务室,形成了“人技物配套、打防控互动”的新型农村警务格局,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不断提升,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创建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陶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重视、齐心协力、上下联动,才能高效推进、收到实效。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级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指导面上开展工作,负责日常考核管理。镇级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创建各项工作。同时,组织开展网上投票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形成了竞相争先、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围绕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落实资金保障。积极对上争取,有效整合卫生村、生态村、文明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国家、省市创建活动的扶持奖励资金;实施市镇奖补,对成功创建的村市级财政给予50万元的补助,镇级财政给予相应配套补助;集聚民间资本,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创建活动,其中仅周铁镇就集聚社会资本达8000万元。三是建立严格细致的督查考核体系。把创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各村的年度考核体系,落实“月查季评、以奖代补”等相关举措,督促各村加快创建进度、加强长效管理,切实做到市镇村联动、部门间配合,确保了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论坛精神,围绕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目标,进一步振奋精神,创新举措,扎实工作,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富裕和谐秀美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