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江西省大余县

发布时间: 2015-12-22 10:17:53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建设新农村,绘就新画卷

——大余县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纪实

黄龙花木产业旅游示范园之绚丽花海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主动策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及其“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赣州市旅游振兴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格局,牢固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抓未来发展先机”的理念,立足县情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到“乡村旅游点”再到“乡村度假”并向“美丽乡村生活”华丽转身的大余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逐步走出了一条从村庄整治建设,到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公共服务,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建设共同发展之路。

一、以呵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为理念,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山水净化心灵,乡愁唤醒情思。近年来,我县科学编制精品示范点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坚持做深做足做全“山水”文章与“乡愁”文化,努力让“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使美丽乡村建设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最美乡愁。在规划理念上,我县提出了“乡村旅游,让人们生活更加自然、更加美好”的宗旨,紧扣赣州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目标,注重乡村风貌、本地特色,注重生态保护、绿色优先,注重旅游扶贫、惠民为本,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和环境协调融合,坚持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推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开发建设上,一是突出山水记忆,坚持不填塘、不推山、不砍树、不拆房“四不”原则,景点上铺设的木塑道,都是沿山而铺,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树让路,遇田搭路;二是突出儿时记忆,景区景点内农家餐馆的菜以古法制作、土法种养为主,体现客家特色,具有浓郁的儿时风味;坚持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注重修复老房子、古建筑,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改造成农家餐(旅)馆;三是突出文化记忆,挖掘“周程”理学、牡丹亭故事、百年钨都、梅关千年驿道等各种丰厚文化底蕴,提炼文化精髓,修复传承载体,还原旧址风貌,让人放牧心灵,唤起美好回忆。许多来大余乡村旅游的人都说,在这里找到了最美乡愁、最美生态!

二、以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激发美丽乡村发展新活力。把大余秀美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红色的印迹,当作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的宝贝,充分挖掘、倾力打造。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实行集群化推进。以县为单位,按照全域理念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了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了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规划。通过推进中心村建设,推动全县旅游资源有序、合理、分步开发。同时,实行以路串点、以路联景,串联红色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和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项目、特色景点,形成反映人文历史、产业优势、地域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乡村旅游聚集化、板块化、产业化发展。二是精心规划设计,实行项目化带动。坚持解放思想,借脑策划,聘请国内顶级规划设计机构和专家,实施最满意规划设计方案公开招标,保证项目规划设计的高起点、高水平。目前,结合新农村建设布点,在每个乡镇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1-3个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示范点,有黄龙镇的丫山乡村旅游生态园和花木产业旅游示范园,有新城镇的周屋理学名宗,有青龙镇的元龙畲族民俗文化村,有内良乡的李洞高山畲乡生态游,有浮江乡的双田“三月三”,有吉村镇的游仙桃树下水乡生态新村,有河洞乡的温泉漂流和“长岭会议旧址”,有池江镇的兰溪陈毅同志旧居,有左拔镇的曹氏围屋,等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景争艳”的喜人态势。目前,全县建成开放乡村旅游点17个,其中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个,江西省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1个,赣州市乡村旅游示范点11个。三是整合政策资金,实行多点化结合。在资金来源方面,采取“五个一点”,即“政府投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目前,县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整合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筹措了近6000万元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示范点打造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点、乡村旅游点、精准扶贫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一批“多点合一”精品示范点,重点打造了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遗迹探究型等六种模式的乡村旅游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