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江西省会昌县

发布时间: 2015-12-21 13:38:41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全县辖19个乡(镇),243个村(居)委会,3121个村民小组,人口50万,土地面积2722平方公里,耕地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47%。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邓小平曾任第一任县委书记,汉钟离在“江南小蓬莱”汉仙岩得道成仙,中国米粉之乡,江西省十佳魅力新城,赣州市首届文明城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二十字”方针和“五新一好”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取得新成绩,农民持续增收取得新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良好局面。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2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9元。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492元增长到2011年的3795元,增加2303元,增长154.36%。二是农业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脐橙面积达20.7万亩,被授予“中国柑橘产业20强县(市)”称号;年出栏生猪45.1万头;烟叶产业得到巩固并提质增效,为江西省烟叶生产重点县;优质稻种植15万亩,5000亩以上规模生产区12个。无公害蔬菜面积达4.62万亩, 瓜果面积达1.3万亩,毛竹林面积达11.3万亩,油茶林面积达14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县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参合农户9350户。四是农业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19个乡(镇)建立了农民服务中心,形成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机制。农业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农资连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村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一是科学规划。全面完成全县1856个20户以上自然村落和928个20户以下自然村落规划,并进行了修编完善,所有村庄规划均达“三图一书”以上标准。

二是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和圩镇建设。2006年以来,共抓好了609个省扶新农村建设点,实现改水2.6万户,改厕2.4万户,硬化村组干道400余公里;拆除“空心房”101万平方米、破旧栏厕20万平方米;新建人畜分离区7万余平方米;绿化植树10万余株;新建沼气池0.8万余口,沼气池总数达4.52万口,安装太阳能0.4万余台。西江镇饼丘村大塘被评为赣州市“十佳和谐魅力乡村”,小密乡杉背村店子被评为赣州市“最佳村庄整洁奖”。推进西江、周田、筠门岭、庄口、麻州、小密、白鹅、珠兰、高排、右水等乡(镇)圩镇整治,结合特点,挖掘内涵,成功打造了西江镇工贸强镇型、筠门岭镇红色文化旅游型、珠兰乡“农科教”结合型等极具特色圩镇,圩镇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三是推进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 “1+3+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对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在1040个村点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抓好18个圩镇、中心卫生院、中心小学,各建设村点和国省道沿线村庄的垃圾处理工作。各乡(镇)统一配置垃圾清运车22辆、清运垃圾板车1000台,新建的筠门岭、周田、麻州、西江、小密、白鹅、庄口、高排、右水等10个乡(镇)大型环保垃圾处理焚烧设施规范正常运行,配备村庄保洁员942名。

四是彰显“六个一”致富庭院特色。大力实施以每户“一幢房、一园果(菜)、一栏猪、一口沼气池、一张因特网、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致富庭院工程。近年来,全县共建成“六个一”致富庭院新村142个,建成了一大批产业型、生态型、红色文化型、致富庭院型、和谐社区型等各具特色主题新村200个。

五是注重村落连片、村镇联动整治建设。2011年起,我县在继续抓好一般自然村庄整治建设的同时,坚持把村 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推进。按4:4:2的比例安排基础村点、村落连片村点和村镇联动村点在全县选点布局。实施村镇联动,把乡镇集镇及所在地和周边村庄作为一个整体,集中进行整治建设,通过综合整治配套和联动推进,逐步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目标;实施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以中心村、大村庄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对其进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一体整治建设,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服务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显著提高。实施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一体整治建设,把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区、生态社区、开放社区、文化社区和小康社区,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各项功能发挥更充分、更完善。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农村教育得到改善。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筹资300万元资助高中、中职、大学贫困生2000人,新、改扩建校舍10余万平方米。组建了县农民培训学院,完善了县、乡、村、社区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06年以来共培训农民16.98万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8.93万人次,职业技能5.68万人次,文化、经营、健康素质培训2.37万人次),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农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16464人,参合率达98.96 %,列全市第一。加强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定期为农民免费体检。“保险、门诊、住院、大病、应急、慈善、优惠、关怀”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医保同步运行结算的“八位一体”医疗救助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全面完成了乡(镇)敬老院改造,农村敬老院“5+1”供养模式在全市推广。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启动并实施了县城规划区失地农民进养老保险工作。四是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160多个村达到文化基础设施“四个一”标准,涌现了200多间农家书屋,成立特色文化管理队83个,创评“文明信用农户”1.2万户,培植文化中心户1100户,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三届农歌会,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工作基础。一是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立村级“为农服务社区”204个,社区党员服务室428个,组建地域型党组织574个、 功能型党组织198个,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党小组“入会”、组建率为100%。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乡村组织活动条件明显改善。完善提升了130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设施条件;推进实施了乡(镇)干部职工办公生活用房改(扩、新)建工程,筠门岭、清溪、小密等乡(镇)干部职工生活用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三是积极推进了村民自治步伐。加强了村“两委”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综合改革层层推进,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实施方案》,以租赁、转包、互换等方式,把土地流转给名返乡农民工承包经营,有效地帮助了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创业。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打破了垄断,放活了自主经营,林农成为了山地的真正主人,拉动了毛竹、油茶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1.65万亩,“森林十创”成果得到巩固,覆盖面进一步加大。2009-2011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