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云南省建水县:文化建水 尚品紫陶

发布时间: 2015-12-14 15:11:10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璀璨,自然景观壮美奇丽。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丰实的红河大地上交汇相融、和谐共生。而建水县是红河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国在此筑“惠历”城,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自元代以来都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兴盛达7个世纪之久。建水国土总面积3782平方公里,辖8镇6乡、138个村委会、15个社区,总人口54万。主要民族有汉、哈尼、彝、回、傣、苗,少数民族人口占39.9%。建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众多古桥、古井、古塔、古街、古民居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1994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气候宜人,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交通便捷,拥有发展的良好基础。

图说:陶瓷

建水陶瓷业历史悠久,据对现存20多处古窑遗址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清有紫陶”,距今已逾千年,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陶瓷生产初具规模。元明时期,建水青花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清道光年间,逐步形成完善的建水紫陶烧制工艺。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因文而雅,具有“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现代建水紫陶发展历程

现代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有4个关键词:扬名→低谷→复兴→发展。

扬名: 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西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参加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而盛名于世,其“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磐”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低谷:从50年代至21世纪初,建水紫陶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业之路。在50年创业历程中,建水紫陶虽然因为汽锅的荣誉和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艺的忠实守望曾经红火过一时,但受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的建水紫陶遗忘在了滇南的边角之地。

图说:陶瓷

复兴: 2004年,建水只有200多位紫陶从业人员,共5家企业(含作坊),碗窑村的年轻一代大多从事着与紫陶无关的工作。2005年4月,县委、政府组织相关制陶企业参加“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交易会暨第七届普洱茶节”,首次大规模对外展示建水紫陶,并与普洱茶产业对接。由于紫陶的质量好,有着能够满足储茶、泡茶所需的良好的透气性,且茶具有书画装饰(文人陶),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要求,因此与普洱茶相伴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使得日渐没落的建水紫陶再次复兴。相同材质和相似外形的茶壶,根据做工的细腻程度和茶壶上的字画是否为书画名家所作,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尤其是2008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加了传承人及其作品的身价。

图说:陶瓷

发展:近年来,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突显,在建水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引起省、州、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要以建水紫陶为龙头、核心,带动全省陶瓷产业发展,要求省文产办把建水紫陶作为重点产业给予扶持。州委、州政府将建水紫陶纳入“三千四百年”亮丽的文化名片范围。省州人大及时将紫陶产业发展纳入立法规划,多次调研、指导、制定紫陶产业发展条例,从立法角度保障紫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3年2月,州人大启动制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工作(2014年3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