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敦煌农场现“敦煌”

发布时间: 2015-11-02 14:01:02   |  来源: 联盟中国   |   作者:黄峰   |  责任编辑: 君君

 

敦煌农场现“敦煌”

10月31日下午,“丝路明珠”采访团驱车来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营敦煌农场采访。

据敦煌农场办公室工作人员尹彩凤介绍,敦煌农场始建于1954年,隶属甘肃农垦集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河西走廊开发最早的农垦企业之一。农场耕地面积3.6万亩,地域横跨敦煌、瓜州两(县)市,属疏勒河、党河流域下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这里常年气候干燥,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但日照充足,非常适宜红枣、哈密瓜、棉花等农作物种植。

走进敦煌农场总部所在地黄墩子,整齐的街道,一排排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柏油马路上穿着时尚、开着轿车去地里干活的“农民”,与甘肃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农田里,近万亩红枣喜获丰收,枣农们忙着采摘、分拣、搬运,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敦煌农场现“敦煌”

正在捡枣的农场职工老周满脸乐开了花,看到记者便兴奋地推广起他的大枣:“我们这枣树是高密度长不大的,不仅结果多,而且枣在地里是自然风干的,直接捡出来就行。我的枣果红、个大、皮薄肉厚、核小,我们经过加工后的敦垦御枣鲜枣和干枣还是‘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呢!快尝尝。随便吃?”

“真甜呀!这么大的枣得卖多少钱一斤呀?”记者问到。

“19元一斤吧,今年产量低,具体价格还要看市场。”老周回答道。

“农场借助敦煌名城之灵气,依托祁连山无污染雪水等地域优势,种植节水作物,这种现代农业发展给敦煌农场带来了福祉,农场职工的年收入平均在五六万元以上。然而,缺水始终是困扰敦煌农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水’字上做文章,只有让水真正‘活’起来,农业生产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敦煌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85.4%,因此,节水重点在农业。”敦煌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在节水保生态的同时,确保农民收入不下降甚至增收?我们逐步压缩低效、高耗水的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滴灌、管灌、垄膜沟灌等新的灌溉技术种高效节水农作物。”

敦煌农场现“敦煌”

尹彩凤在一旁接着说:“敦煌农场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后,使2万亩土地可增加总经济净效益406.35万元,平均每亩节水180 立方米,平均年总节水量为359万立方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与大田漫灌比较,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25提高到0.9。”

这时,农场职工老周指着远处自家的楼房告诉记者:“当初来到农场时,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拥有这些房产。”

据了解,几年前,他承包了20余亩土地,种植大枣和棉花,年纯收入5.5万元,2006年购买小康住宅楼1套,农场补贴2万元,个人出资7万元。他说:“我能发展到今天,多亏场里的政策好。”据记者了解,在农场像老周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

相传,历史上敦煌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是由一块绿色宝石变来的。《汉书·地理志》中解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如今在敦煌大漠绿洲新城镇,安居乐业气象新的敦煌农场不正是对“大”与“盛”的最好诠释吗?

文/记者 黄峰 图/温红建 朱鹏 耿磊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