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丰润老人“赔钱”卖菜近20年

发布时间: 2015-10-30 15:19:23   |  来源: 燕赵都市报   |   作者:师源   |  责任编辑: 君君

 

“做买卖,不挣钱”这是商人口中常说的一句话,大家往往也都是一听而过,大都不会相信。可在丰润区小屯村有一位妇孺皆知的老人,他常年开着一家小杂货店,要说他会盈利,就连附近村的村民都不会相信。老人名叫李清达,为了方便村民生活,17年前在自家开起了小卖点,买些常见的瓜果蔬菜、日用品。商品基本上都是按进价卖出,有时还会低于进价卖出,几乎每天都在赔钱做买卖,可他却从无怨言。“大家伙奔着我来,就算赔钱也无所谓,只要大家觉得方便,我就高兴。”

朝五晚九周而复始17年

近日,热心网友“太阳升”告诉记者,在丰润区小屯村有一位好心老人李清达,多年来一直卖着平价蔬菜,几乎每年都赔钱,但为了方便大家买菜,他这一坚持就是17年。“老人家庭情况不错,本来完全没必要受这份苦。就是有份热心肠,所以一直坚持这,村民们都十分感激他。”

带着一份尊重和好奇心,记者与热心网友一同前往老人家中。途中“太阳升”告诉记者,“老人每天都出去进菜,拉到村子里,都是以进价卖出,要么就是在进价基础上加个1、2毛钱,算上运费和折损来说,根本挣不到什么钱。”知道老人心善,附近村民都慕名而来。“有时足金足两,老人还会再添上些,让大家得到实惠。”

听着网友的诉说,不多时,记者就来到了李清达老人的家中。采访当天,恰逢唐山降温,小雨绵绵,就连年轻人也觉得有些寒冷。但这并没有妨碍老人的脚步,与往常一样,李清达四点多起床,五点出门进菜。

记者进门时,李清达也刚刚回到家中,正卸着一车货物。虽然已经70岁了,但老人手脚利落,搬运东西一点不比年轻人慢。常年的劳动,让老人身体十分硬朗,只是有些驼背。看到众人,李清达十分高兴,赶忙放下手中的箱子,招呼大家进屋。

“今天回来的早些,要不你们还遇不上我呢。”李清达老人笑着说,一个月中,他至少有25天要外出进货,只要不是暴雨、大雪都会出去。其实,老人家的房子并不小,但为了蔬菜新鲜,仍坚持每天进菜。“早上五点出发,晚上九点关门,已经有17年了。”

每天搬运货物超过千斤

平时,家里只有李清达和老伴在家,早上老人骑着电动车出门,走上三四十里地,进回七八百斤的货物,老两口在一起慢慢的拾掇到商店内。因为年纪大,老人刻意提早些时候整理,就怕赶不上村民来买东西。一来一往,每天搬运东西超过一千斤,但老人从不喊累,“我身体好,不感觉累。就是每天收摊比较晚,有些乏,不过也没啥。”

“我以前在丰润区上班,下班时总会给左邻右舍捎回去想要的东西。”李清达称,他时常给村里人稍些糖、洗衣粉之类的日用品。退休后,他就想自己卖些东西,方便大家。“从那以后,我这就开始卖上东西了。一开始只有五六种,后来样数就变多了,到现在已经有几十种了。”

老人说着,把记者带到了大门前,门廊两侧是两间厢房,其中一间用做储物,一间卖东西。一进屋内,记者发现里面的东西可真是不少,一一摆在货架上,俨然是一间小超市。在房间外,记者看到一筐筐有些不太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李清达说,他每天都要挑出不新鲜的瓜果蔬菜放在一旁,留着自己吃,吃不了的也会送给左邻右舍。“村里人买东西,咱得挑好的卖啊,不能将就。但价格还是按进价卖,最多加个1毛、2毛的。”

一边说,李清达一边收拾起东西来,一大箱苹果被他轻松抬起,放在屋外。屋外是瓜果蔬菜,屋内是食品日杂,一一摆放到位才放心地等着客人来。随着发展,村里也开起了大超市,但来老人这里的人从不见少,这也让有些人心里不是很舒服。“跟我关系好的人告诉过我,有说我坏话的,说我买点便宜,是因为东西都是破烂,我只当没听见,继续干我的活。”老人说,一次他也遇到被人举报,说他这里卖假烟,“我一条烟就加5毛钱,价格合理,东西也真,自然是查不出来什么。”

虽然有着各种流言蜚语,但老人开店卖货的心从未减退,“我还是相信这世上好人多,坏人少。咱们以诚相待,别人也会对咱们好。”

“赔钱”二字从不敢说出口

刚上好货还没出半小时,店里就开始上人了。其实,老人的住所不算村里的好地段,甚至有些偏,但这并没有影响老人的“好生意”。络绎不绝的村民一个个热络的和老人聊着天,一边自己取来食品袋,挑着心仪的商品。老人坐在放着秤的桌子前,耐心地等着客人挑这捡那,从不催促,完全可这大家高兴。

“这个17.9块,你就给我17就行。”、“这个进价2.5一斤,给你按2.3。”“今天新进的五花肉给你留着呢,看想要哪块,我给你切”,随着人越来越多,老人也渐渐忙碌起来。不免也有离开桌子的时候,这时一旁的村民总会善意提醒,“你这快把钱盒子关上、放好,怎么总是这么大意。”听着村民的话,老人总是笑着说“没事”。

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上了岁数的人都会亲切地叫李清达一声“老叔”。“以前也有些讨厌人,总会欺负老人实在,偷钱和东西。还有一些买饼干的,恨不得吃饱了再买。老人心里知道,却从不指责,心太软了。”村民称,渐渐地很多人开始自愿帮着老人“看护”小店,不让人欺负老人。

说起赚钱,村民心疼地称,“老人不仅不赚,还总是赔钱。按进价走不说,遇到老弱病残还总是不收钱。但他从来不说,我们进价、买价也不了解,只能听他的。有时想多给些,他总是不让。”说着将手里挑的东西递到李清达面前,老人秤完一样,就将钱数记在本子上,几样加在一起,就能快速的算出来,一分不差。“我这算账、记账还行,这里几十种东西,我都能记住价。”

李清达老人在里屋忙时,他的老伴就在外边照看着。李清达从不让老伴管账,进价也不让老伴知道。“我有两个儿子,每个月退休金也有3000多,家里早就不想让我干这个了。可大家伙都是奔着我来的,我咋好意思不做呢。”

问起老人盈利问题,老人从来不说自己赔钱。“不赔也不赚,我就当锻炼身体,还能方便大家,这不是挺好的嘛。”记者详细打听了一下,平均每天老人进价花费两千七八,卖出两千四五的货物,中间差价都是他自己垫付,可他从不算计这些。“看着人来人往,我就高兴,只要大家需要,我的店会一直开下去。”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