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的辉煌,用青春的汗水来书写
发布时间: 2015-09-08 13:45:17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塔里木油田的辉煌,用青春的汗水来书写
----塔里木油田采访纪实
中国网9月8日讯 (记者 何珊)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在这里,有一群年轻的石油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早已习惯了寂寞,习惯了在高耸的井架上挥洒汗水与青春,因为他们深知,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建国之初,这块西部的广袤土地被称为“中国石油的希望”,然而塔里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被公认为世界上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石油人九进九出大沙漠,五上五下,只找到了依奇克里克、柯克亚等中小油气田,勘探没有获得重大突破。1989年,“六上塔里木”的艰苦征程拉开序幕。20多年来,塔里木相继探明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最大的优质整装气田--克拉2气田,最大的凝析气田--迪那2气田,陆上最深的气田--克深气田。
时值中石油在新疆石油事业发展60周年,“央企责任·中国石油在新疆之行”记者走进塔里木盆地,探访这片希望之地,倾听年轻的油气田守护者的心声。
“石油、西气东输对我有吸引力”
2006年,来自河南信阳的杨忠武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毕业那年,正赶上中石油去复旦大学宣讲,招收非石油专业的毕业生,他就义无反顾地来到塔里木油田,一待就是九年。
是留在大城市上海寻求一份安稳?还是到遥远的新疆探寻未知?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纠结的选择,但在杨忠武看来,并不难。
“石油、西气东输这些字样,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杨忠武说。
“在这里工作,挺自豪的。这里是西气东输的首站发源地。”
杨忠武所在的克拉气田是西气东输的首站,也是主力气源。克拉2气田的中央处理厂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处理装置,是我国用时最短、累计处理量最多的单个大型天然气处理厂。
克拉为杨忠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九年的历练已经让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采气工人,熟练掌握技术,也能独立解决问题。
杨忠武的工作需要到现场巡检,发现有异常就要检修。刚开始工作时,现场的情况会让他感到恐惧和无措。他说,有时天气干燥,会遇到静电,容易引发易燃易爆的情况,风险无处不在的,必须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杨忠武眼里,克拉2是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很吃重。当其他气田出现停产或故障时就需要克拉2里来调峰,因此克拉2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坦言,来到塔里木油田工作后,发现工作环境比想象中的要好。“或许从大城市来的人会觉得荒凉,但我还挺适应的。可能是因为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是很高,就觉得比想象的还要好。”
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杨忠武有了多重身份。他是采气队主管,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也是女婿。在库车工作的九年,也是让他对家庭抱有亏欠的九年。
他说,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24小时都是待命状态。有时在前线工作,根本照顾不上家里。遇上新区块开发的时候,勘探、钻井,需要更长时间待在前线,两个月都回不了家。
“记得当时,我媳妇怀孕八个月,我妈才过来照顾她。媳妇生病时,我也照顾不了。觉得对家里很亏欠。”武如是说。
杨忠武说,当年和他一起来塔里木的人,有不少已经走了,但他依然选择为最初的梦想坚守。
“不来到塔里木,职业生涯就不完整”
谈及为什么毕业后选择来塔里木工作时,冯光的回答非常有趣。“我知道这里有一条沙漠公路,是世界级的一条沙漠公路。我当时就有个想法,如果来这里工作就可以在沙漠公路上飙车了。可是来了之后,才知道这条路是限速的。理想120码,限速60码。”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并没有让他后悔选择塔里木。 “如果不来塔里木,好像职业生涯就不完整,所以我就来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
这位80后已经当上了塔中油田采油队副队长。冯光坦言,很多人都认为石油工人工资高,待遇好,油水多。就连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些老同学谈吐间,也会不自觉地透出对石油行业的挖苦和不解。
他说:“其实一线工人工作强度大,待遇也不高,特别是工作环境非常差。”
塔中油田,位于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是塔里木油田中最大的一座油田,也是是我国首座沙漠大油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先后有数百名大学生来此开创事业,走出了一条“稀井高产,少人高效”的建设与管理之路。
但来这里工作的石油工人都要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夏季,要在高达40多度气温和70多度的地表温度环境中工作。一年中这里的沙尘暴会刮20天,沙尘天气在200天左右。工人们说,由于没有沙尘和暴晒,冬天反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好的季节。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被这里的石油人奉为自我激励的座右铭,但长期生活在沙漠,荒凉带来的那种寂寞感是难以言说的。
冯光说,有时在前线,沙尘暴突然出现,像一堵黑墙压过来,人只能躲在车里或房里,不敢出来。这个时候,他就会觉得人特别渺小,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如果这里没有石油,便没有我们这些人,也没有这条路。有时,我听着油嘴兹兹冒油的声音,便感得这就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一定要珍惜。”
多年的沙漠石油工作,让冯光感悟到“敬天爱人”的真正含义。他深深体会到,石油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我们一定要爱惜,更要好好利用。
冯光说:“前人把井钻好了,我们就要珍惜,要‘斤油必争’地把它采出来。”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