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支油颂
发布时间: 2015-08-25 09:17:43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2015年4月10日,大地初绿,梨花绽放。巴州各族人民和石油人一起欢度他们的第20个“石油节”。
在这里,有诗写道:“春到巴州即送帖,同贺四月石油节,桃李未碧已开蕊,河湖才绿先泛靥。地灵因有东风好,业达更须民族谐,年年都赋支油颂,工农携手创功烈。”这诗是献给石油节的,也是献给巴州和南疆各族人民光荣的石油事业的,更是献给石油开发事业和英雄的石油人的。
中国石油工业史是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一部发展史。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支撑着国家的发展。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中国石油在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从克拉玛依、塔里木到吐哈油田开发建设,从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百万吨芳烃到石油石化基地建设,从西气东输到油气战略大通道建设,党和国家几代领导核心,在新疆石油石化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要关头,都予以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驻疆石油石化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样,新疆的石油勘探开发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自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国务院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有16个省(市、区)的35个城市为克拉玛依生产设备和器材,并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设备和器材。塔里木石油会战、吐哈石油会战,汇聚了来自全国10多个油田的勘探开发队伍,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离不开全国数十家石油行业劲旅的通力协作,也正是“石油师”整建制改编才有了中国石油运输队伍。
石油往往蕴藏在大漠戈壁、盐碱滩涂,自然环境恶劣。石油人由此常说,“地上有地下无,地下有地上无”。石油开发往往远离城市乡村,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依托少。在新疆的石油开发与在中国其他地方一样,自始至终都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驻地政府、各族群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自治区:支持石油发展,就像自己的事
新疆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不仅对于改变我国当前油气后备资源不足的局面,促进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加快新疆脱贫致富的步伐,增进新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推动新疆整个经济建设事业的大发展,进一步改善各族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意义。
对石油勘探开发和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新疆更是当成自己的事千方百计办好。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投入规模开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疆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的一些厅、局、企业抽调汽车帮助抢运积压在口岸的器材,动员施工部队几千名战士抢修公路和房屋。塔城地区组织1000多峰骆驼为油田驮运越冬烧柴,很快建立起商业、粮食、邮电等服务系统,有力地保障了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顺利进行。
1960年,冬天,食品供应特别紧张。正在吐鲁番盆地进行勘探工作的部分石油员工出现浮肿,个别员工甚至失去了生命。一位姓李的副县长到油田井队参观时,被石油工人忘我劳动的场面深深感动,和有关同志商量后一致同意,支援吐鲁番矿务局办一个“营养食堂”,每人每月供应30斤面粉、5斤白糖、5斤清油,再配给一些黄豆。“营养食堂”办起来后,矿务局安排石油员工分批分期进入,每批40人,每期半个月。石油员工虚弱的身体得到营养补充,吐鲁番矿务局职工“困难时期”无一人开小差。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和陆上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大转移的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发展战略,让“新疆要富,石油要上;新疆要大富,石油要大上”的口号深入到新疆各族人民心中。自治区党委、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加快石油石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新疆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及扶持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协调中央驻疆石油石化企业与各地、各部门的关系。
1996年,新疆下发《石油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对加快塔里木、吐哈石油勘探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自治区人民政府到各地州、县都成立了支油办公室,专门负责支油日常工作,解决石油勘探开发和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各地州市:一切服务于石油,一切服从于发展
在新疆,地方各级政府都把石油石化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大力支持石油事业。
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中,许多项目因任务重、工期紧,地方政府尽量简化审批手续。南疆各级地方政府、油田周边的许多乡村,还自发成立油田护卫队,昼夜巡逻,保卫油田安全。驻地海关、商检、民航、铁路等部门,也都为油田及石油石化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素有华夏第一州美誉的巴州,胸怀“石油发展我发展,我与石油共兴旺”的大局意识,提供一切有利于石油勘探开发的好政策和实际行动。时任州委书记的钟彬在塔指成立大会上庄严地承诺:“支油路上两个轮子一起转,像当年老区人民支援淮海战役那样,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保质保量送上去!”
吐哈油田所在的驻地政府积极支持油气开发。建立了“哈密融合发展协调委员会会议”和“吐鲁番四方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每季度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相互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为企地双方的融合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吐鲁番市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在大力支持吐哈油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拓展地方企业与吐哈油田的合作渠道和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力争通过对接合作带动提升地方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业发展。
克拉玛依就是因油而生的。企地合一的特殊体制,更是为地方支持石油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作为以油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始终发扬“一切服务于石油,一切服从于石油”的传统,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军分区等方面的支持作用,统筹协调企地关系,把推动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资源,共同打造西部最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
无论是石油对地方的依托,还是地方对石油的支持,石油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把“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二十字方针的贯彻落实,看成是各自对国家、对人民行使政治使命,看成是各自应当主动承担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各族群众:支持石油建设,就像当年支援革命
对石油和石油人,新疆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
1909年,在当地牧民向导的指引下,华夏石油先驱者在独山子泥火山上钻出一口油气浅井,“深至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用近代机器钻的第一口石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端。独山子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策源地之一,与玉门、延长油矿齐名。
1954年,在62岁的向导、新疆且末县乌孜别克族老人伊沙克•阿吉的指引下,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柴达木地质大队,骑着骆驼走遍柴达木盆地漫漫沙海,找到柴达木盆地第一个储油构造,石油人让阿吉老人给发现石油的地方取了名字,从此这片无名戈壁在地图上开始被标注为“开特米里克”(乌兹别克语言,意思为乱山子的地方),并钻出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探井,从此诞生了青海油田。
1958年,正是靠着骆驼客和他们的650峰骆驼帮助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的重磁力地质联队有了沙漠之舟,分东、西、中三路完成9次穿越塔里木盆地腹部的地质和重磁力普查,由此拉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在克拉玛依油田外围,经过勘探,发现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齐古油田,在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背斜上发现胜金口油田。
1991年,火焰山下的楼兰之乡——鄯善县迎来了来自玉门、华北、长庆、中原油田等1.7万人的各路石油大军。鄯善原来人口只有1.6万,转眼间增加了一倍。一时之间,“石油大哥”的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困难。但全县在数十天之内,腾出1万多平方米各类房屋,供应3000多张床及同样套数的被褥,并且组织建筑队为油田抢建临时住房。一时之间,就像当年支援革命一样,各族群众积极主动为油田建设腾房让地、修路筑桥、承运物资,在石油开发史上传为佳话。
2006年,野外踏勘的石油人遭遇暴风雪,被围困在哈密东天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10多位哈萨克族牧民策马在一米多厚的积雪中蹚出生命路,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营救,感动了天山南北石油人。这些景象极其生动,极其感人。
在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中,从天山南麓到昆仑山北缘,从塔里木河流域到和田河故道,勘探开发区周边的乡乡县县,村村镇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群众,由衷地拥戴石油队伍,真诚地支持石油队伍。
在新疆地区,有一个贯注人心的口号,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族人民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而石油队伍入驻新疆后,又有了一个新内容的口号深入人心,那就是“石油勘探开发离不开地方人民,地方发展离不开石油的强力带动”。
回望历史,不容否认的是,新疆石油石化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团结的奋进史和企地融合共建的发展史。难以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疆石油石化事业的深切关怀;难以忘记,新疆各级党委、政府为石油石化企业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难以忘记,全心支持石油、与石油人情同兄弟的新疆各族人民。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