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手机版  |  桌面下载  |  邮箱登陆  |  论坛注册  |  站点导航定制
 

摄影界的水利人:用镜头记录江河画卷

发布时间: 2015-05-29 16:41:37   |  来源: 水利宣传与水文化网   |     |  责任编辑: 君君

 

杨飏创作照

  他是一位摄影人。在高山峻岭、工厂乡村、异国他乡……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记录祖国的大好山河和时代发展,是他的追求和乐趣。他是一位水利人。他出生并成长在祖国的大江大河边,为水利事业而长年坚守并歌唱。他是一位为中国水利事业而创作的摄影家。他娴熟地运用光与影的艺术,诠释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美丽的新画面新内涵,为人水和谐主旋律而行吟、放歌。

  他就是杨飏,系汉江集团公司职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摄影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路透社特约摄影师,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汉江边长大的摄影人

  杨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于丹江口这个位于武当山下、汉水之滨的新兴水电城市,是丹江口水利枢纽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适逢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丹江口市水利及各项事业均蓬勃发展的大好年代。他的父母都是负责管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汉江集团公司的职工。他生活在水利职工家庭。

  儿时,身为工程师的父亲有一台老式的120胶片相机。父亲那台老相机拍摄的照片塞满了影集,也塞满了他儿时的记忆。老照片里丹江口的风情、清清的汉江河水和高高的丹江口水利枢纽,让他废寝忘食、流连忘返。他从心里喜欢上了摄影。

  他很早就有了光圈、快门等摄影的基本概念,也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拍摄活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汉江集团公司非常重视橱窗宣传展示,举办一些图片摄影展览。从事文化工作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去观看。在那里,他看到了丹江口很多精美的早期摄影作品。他羡慕那些摄影师,梦想着将来也会拥有自己的照相机和作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飏参加工作,成为汉江集团一名年轻的水利人。他难以抑制自己对摄影的爱好,从最初的胶片机起,他一头扎进了冲洗胶片的暗房,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旅,从此,摄影成为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后来,在数码摄影时代到来之际,他迎头赶上,购买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器材,为摄影投入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行万里路,摄天下景

  摄影为杨飏开启了一扇神奇的门。为了摄影,他背负行囊,走遍千山万水。他深深知道,作为一名摄影人,只有亲历风云的现场,只有耐心地等待和扑捉,才会有机会定格那美丽的一刹那。他在行走中感悟、欣赏和创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自助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并将脚步伸向国外。他用摄影方式记录自己的旅程,成为那时国内多个门户级摄影、户外论坛的资深“摄驴”。他那精邃的目光仿佛折射出高原的阳光,黝黑的皮肤似乎还散发着热带雨林的气息。他钟爱的第三只眼睛——镜头,以记实的手法,在人文与自然的交汇中记录着原生态影像,用专业反转胶片进行拍摄创作,观察和捕捉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历史影像,从而展现出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1995年秋天,他单身一人踏上了前往东北的旅途。那次旅行最难忘的莫过于一次又一次的转车,一次次的启程。

  2006年“十一”长假,他和网上的山友一行近20人前往四川阿坝州境内以雄峻挺拔闻名的四姑娘山进行登山运动。在恶劣暴风雪中,他在登顶途中意外侧滑5米多,在驴友们的帮助下最终登上顶峰。他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会当临绝顶的雪山风景。

  2007年春节,他只身踏上了前往黔东南摄影采风的列车,体验到黔东南原生态的魅力。

  2007年“五一”长假,他和“驴友”一起来到越南、柬埔寨自助旅行。在越南胡志明市,他因体力透支而出现了严重的腹泻,一度进入脱水状态,陷入崩溃的边缘。同伴们对他进行悉心的照料,陪他到当地的医院就诊直到康复。吴哥窟的日出、日落美得令人窒息。为了它,他每天四点钟起床,像一名朝圣者一样赶往吴哥窟拍摄,晚上直到天黑透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在一处遗失在丛林里的密境,就在杨飏他们乘坐汽车刚刚驶过小道20米远时,有一位当地农民驾车只偏离了路面半米左右,就引爆了地雷。这种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片断,此时却活生生地映入了杨飏的眼帘。

  像这样的游摄经历串起了他的每一个春夏秋冬。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和一个个难忘的人,对年轻的杨飏产生心灵的冲击和震撼,也让他一步一步走上了人文摄影之路。

  光影世界悟为道

  厚积而薄发,近年来,杨飏在光影世界里异军突起,光彩夺目。他的摄影作品100多幅,先后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大众摄影》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数篇新闻摄影作品被新华社作为新闻通稿,在《人民日报》等国内100多家媒体刊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的摄影比赛活动中,他屡屡获奖。2010年,当时36岁的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会员之一。2011年,经过严格的申报和评审,他成为路透社特约摄影师、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他完成了从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到一位青年摄影家的涅槃。

  杨飏特别注重学习,集同仁、老师之精髓,指导自己的摄影实践。多年以来,他坚持订阅了《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等专业刊物,从中吸取营养。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多次前往国内摄影展览的现场观摩学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连续三年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些展览上各种摄影流派百花齐放,各种艺术创作精彩纷呈,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技巧,更新和变革着他的观念,促进了他的成长。他还到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参与各类摄影学术活动,先后聆听过中国摄影风光类、纪实类、人文类等摄影风格代表人物于云天、朱宪民、卢广等人的学术讲座,面对面跟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

  他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说,我早期拍摄的片子,不过是单纯的情景再现和情绪的一种表现,沉醉于单纯的风光和唯美风格的技术玩弄。现在回头去看,那些作品没有一点内涵和思想的表达,过于单薄和空洞。

  他越发强烈地意识到,在摄影实践中,要把自己放在社会进程中进行创作,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摄影人。他努力地用作品去纪录社会发展进程,身边的社会百态和最感人的一瞬间。他说,摄影创作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一线。只有在一线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杨飏还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自然环境,将自己对摄影的理解与对人生、对事物的思考揉和在镜头里,凝结于作品中,创作出一系列融思想和艺术于完美一体的优秀摄影作品。

  因为成长和职业的因素,他更多地关注水文化、水利摄影和人文纪实类的创作。丹江口水利枢纽是他小时候的好去处和美好的回忆,长大以后又是他工作的港湾。它是中国水利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决心用自己的镜头去展现这一个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建筑,而是有血有肉、饱含情感的巨人。他跑遍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上上下下、春夏秋冬和雨雪风霜,一次次地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光影变化去感受它、触摸它、表现它。多年来,他如苦行僧一般的创作,他坚信“好东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无论是从行为还是从摄影的角度看,杨飏行走在摄影上的身影都是艺术创作中急需的实践型意象。

  记得有一年泄洪时,为了拍摄黎明时分的泄洪场景,他凌晨四点多久独自来到坝下右岸的一个乱石滩边,支起三角架,忘我地进行拍摄。突然,一个巨浪袭来,他和相机都被打个透湿,差点被浪花卷走。他这才怅然离去,从此在摄影时更加注重安全防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创作了大量反映水利水电事业光辉历程的摄影作品。《老店》、《源头调水人》、《擎天》、《升腾》、《空间》、《历史的回声》、《安澜》、《力量的韵律》等一批摄影作品在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魅力湖北”摄影大赛、湖北新闻纪实摄影六人联展、全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全国摄影大展、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生命之河—长江生态摄影大奖赛”、“丝路.长城”国际摄影艺术大展、“尼康在中国”摄影大赛等国内外重大影展影赛中荣获金、银、铜奖。

  今天的杨飏已经从一位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专业摄影人,并成为国内水利和人文纪实类摄影创作群体中颇受关注的青年摄影家。但是他没有成功后的浮躁,深邃的目光里有的是一份淡然和坚定。他说,今后,我要用摄影人的视角,继续关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时代写真,为水利留影,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水利摄影人。

杨飏摄影作品:安澜

杨飏摄影作品:升腾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