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宜章县:从战略高度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发布时间: 2015-01-04 15:42:14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借国家实施基层医改的强劲东风,宜章县近年来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力度。目前,全县积聚了政策、人才、设备、交通等诸多有利因素,迫需从战略高度推进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做到半小时内转送急危重病人,为挽救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争分夺秒,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真正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有利条件
(一)改革发展大势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一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倒逼。党的十八大提出新要求,要坚持始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切实改善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地,确保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是适应基层医改的大势所趋。
二是落实县委“三步走”战略形势所需。宜章县委县政府在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中,明确提出“园区大发展,城区大建设,山区大变化,民生大改善”四大工作举措,要将宜章建成郴州“大十字”城镇群新的增长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和国家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的样板县。其中,把改善民生问题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客观上要求在保民生健康上提速提效。特别是我县大力发展莽山森林旅游、一六温泉度假休闲等旅游产业,急需建立和完善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救治网络等社会服务功能体系。
三是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所盼。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合惠民政策的大力实施,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保健需求也越来越高。群众对如何落实好国家倡导的“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保障“少生病,晚得病,不生病”的医疗政策抱有新期待,对提高“急危重患者”在乡镇就地急诊抢救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县必然要求。2012年以来,以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县为契机,致力于加强队伍建设,先后建立了4类5支县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反映迅速、处置果断、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2013年12月,成功获得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必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以适应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二)服务创新趋势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一是抓实卫生用房建设。近几年,先后投入1.4亿元,着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达标甲级村卫生室347所,全县22家乡镇卫生院均实施了1~2轮的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全县共改扩建面积达7.1万平方米。目前,县中医医院正准备实施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全县“东西南北中”医疗大格局正逐步显现。
二是抓紧人才队伍建设。全县现有医疗卫生单位31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民营医院1家;在职卫生工作人员1553人,卫生技术人员132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08人;开设病床2154张,村卫生室347个,有乡村医生349名。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县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宜发[2008]1号)、《关于实施人才强县的决定》(宜发〔2012〕9号)、《关于对我县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实施意见》(宜发〔2014〕8号)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系列长效机制;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县内每年组织医护技能操作大赛和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活动,规定县级医院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卫技人员必须到基层服务不少于3~6个月,将服务期限与专业技术聘任、职称评定、医院及个人评优挂钩;2007年来,全县共招聘325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院,目前全县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才由2004年的2人增加到45人,主治医生由2004年36人增加到283人,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的由2004年的6人增加到277人,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2013年3月,对全县2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共40个职位进行了公开竞聘,配齐配强乡镇(中心)卫生院领导班子,为全面提升卫生院管理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抓好医疗设备配套。近三年来,争取国债、省投资和医疗单位自筹等方式,全县共投入资金2953万元,为22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各种医疗设备1319台件。一般乡镇卫生院基本配齐了B超、X光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洗胃机、尿液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拥有1~3台救护车,部分中心卫生院甚至配置了CT、彩超、电子胃镜、血球计数仪、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诊疗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全县病床数达到2074张;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功能增强,一些中心卫生院能独立开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手术,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农民能就近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交通网络建设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近几年来,宜章境内宜凤高速、厦蓉高速、衡武高速、S324线扩建相继顺利竣工,黄莽高等级公路正如火如荼地积极筹建,加上原有的107国道纵贯全境,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我县以岩泉、梅田、黄沙、里田、玉溪等五个中心卫生院为圆心,将全县划分为五个卫生片区。每个片区内卫生院在交通发达的情况下,遇有不能及时处理的急危重患者,在半小时内可转诊到片区中心卫生院就诊,在乡镇可形成五个小的“半小时医疗服务圈”;中心卫生院处理不了的急危患者均可在半小时内转诊到县级医院,在全县形成一个大的“半小时医疗服务圈”;随着黄莽公路的修建,即使边陲乡镇莽山瑶族乡的急危重患者,也能在半小时内转运至片区黄沙中心卫生院就诊,使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便捷就诊逐渐成为现实。
二、目前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差距
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亟待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人才队伍不稳。卫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卫技人员少,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县全科医生较少,部分卫生院的疾控、妇幼专干均为临时工,同时卫生系统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奇缺,有些医院管理人员甚至出现了断层。目前全县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364人、初级职称792人。高级职称人员仅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5%;本科学历只占13.4%,与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差距甚远,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差距更大。由于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普通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基层卫生院就业,许多基层医院只好临时聘用卫技人员维持业务运转,存在临聘人员占比畸高,有相当一部分卫生院临聘人员比例超过60%。由于临聘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
二是基层急诊抢救能力不强。由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急诊抢救设备不全,县级医院对基层乡镇卫生院业务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卫生院急诊抢救能力亟待提高。在卫生应急方面,存在卫生应急科技水平不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少、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经验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医疗分工协作机制未理顺。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虽初步建立,但县级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还存在互相争抢病员的现象,未形成逐级转诊、合理分流病员、双向转诊等长效机制,社区、乡镇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还未真正形成,阻碍了县域内大小两个“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良性有序发展。
三、从战略高度推进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构建
(一)要创建好三个机制
为确保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落实。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机制。要采取按照条块结合、分线管理的原则,实行卫生局党政领导分片包干、“一岗双责”连带责任制,将全县22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地域划分为5个卫生片区,每个片区明确任命1名党组成员以上领导作为片区负责人,对分管线上的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对片内卫生院的所有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做到与片内卫生院同考核、同奖励、同处罚、同担责,从而将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系列举措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二是建立逐级转诊机制。要加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县级医院与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分工协作机制。全县统一建立急救中心,为每个乡镇委员配备1~2台救护车,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台摩托车,救护车辆均实行县内免费接送病人。明确小病在村卫生室和社区诊治;一般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在乡镇卫生院诊治;疑难病、危急重症患者在县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确诊治疗。村卫生室和社区不能诊治的病人要首先转诊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要将临床危急重症、不能确诊的疑难杂症、急性传染病人、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患者,及时转诊至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
三是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由县卫生局统一调度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化指挥平台,创建建疾病实时动态监测、健康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卫生管理模式,提高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全面实现区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信息化构架,达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同时组建县级卫生专家库和县级卫生应急处置机动队伍,集中全县卫生资源优势,对临床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进行专家会诊和手术治疗,以及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做出快速反应,实现优势卫生资源共享,做到利民惠民安民。
(二)要实现好两个效益
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必须要促进各医疗片区内卫生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稳步提升,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各片区卫生院要在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的前提下,要保持适度合理的盈利水平,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保证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更新、偿还建设债务、人员进修培训、提高职工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在基层服务,提升卫生院整体服务实力;另一方面,要突出发挥“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社会功能,要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疗行为准则,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条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上下功夫,努力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输出公共卫生产品。
(三)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要统一规划,强化三级医疗网点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县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预算投资,抓好卫生项目建设和区域卫生总体规划,倾力打造县域布局合理的“东西南北中”医疗格局,增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整体性、统筹性和均衡性,形成上下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要发挥好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要做大做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突出两所县级医院的龙头地位。县人民医院在运营新住院楼的同时,做好老住院楼的维修改造及投入使用,新增设一些科室和诊疗项目,做到功能齐全,在负责全县基本医疗服务和急危重患者抢救,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县中医医院要抓好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置,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在2~3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县级中医医院,在郴州占有领先地位,在湘南、粤北、赣南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县内对病人的服务、对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二是要发挥好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各片区卫生院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各自特色优势。里田中心卫生院作为东部片区后起之秀,要在提质提标上下功夫,发挥好东部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黄沙片区内的莽山、天塘、黄沙、迎春卫生院要做好承接莽山-天塘-黄沙旅游黄金线路和省级边界中心镇的医疗服务保障,打造好“旅游服务圈”的服务平台;岩泉片区的县二医院、梅田片区的县三医院要利用“二级医院”的金字招牌,加强内涵建设,搞好片区卫生院的传帮带,片区内小乡镇卫生院要坚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两条腿走路,做到全面开花,齐头并进。
三是发挥好村卫生室的“前哨”和“阵地”作用。要按照“统一规范改造,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档案资料,统一基药管理,统一工作着装”等六个方面要求,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上对乡村医生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安排,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和“两独立”(村卫生室法律责任和财务核算独立)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指导督促村卫生室积极做好村级基本医疗和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发挥好“前哨”和“阵地”作用。
(四)要强化四种意识
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树立四种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以此强力推动全县卫生事业的大促进、大提升、大发展。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责任心是干好工作的原动力。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责任观念,把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作为解决群众就近医疗的一项民生大事来抓,作为发展我县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来抓,以对党委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责无旁贷地把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责任担当起来。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各医疗卫生机构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抓好医德医风和医院内涵建设,大力倡导“感动式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认真落实卫生惠民十项措施,真正为群众就近医疗排忧解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实事,办好事,使“半小时医疗服务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是强化大局意识。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工作中树立大局意识,把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工作放在全县工作大格局中去谋划,去定位,去研究,去把握。针对我县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要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加大引智工程,努力探索解决人才引进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要从全县大局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发挥“人”的作用,实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开展“1+1”技术帮扶指导,县级医疗单位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要肩负传帮带乡镇卫生院“岗位能手、技术尖兵”的培养工作,促进城乡医疗机构卫生技术同步发展;对新招聘的县级医护人员推行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锻炼1~2年后方可回县级医疗单位工作;对在基层工作满10年以上并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可根据岗位的需求,优先调入县城医院工作,使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技人员感觉有奔头,带动形成“引得进,下得去,上得来”的良好育人氛围。
四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各医疗卫生机构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要加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改革基层卫生服务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县级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县级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采取转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基层,建立急诊抢救、逐级转诊、合理分流病员、双向转诊等长效工作机制,真正实现社区、乡镇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良好就医格局,确保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