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从战略高度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发布时间: 2014-12-23 15:25:3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借国家实施基层医改的强劲东风,宜章县近年来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力度。目前,全县积聚了政策、人才、设备、交通等诸多有利因素,迫需从战略高度推进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做到半小时内转送急危重病人,为挽救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争分夺秒,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真正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有利条件
(一)改革发展大势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一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倒逼。党的十八大提出新要求,要坚持始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切实改善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地,确保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是适应基层医改的大势所趋。
二是落实县委“三步走”战略形势所需。宜章县委县政府在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中,明确提出“园区大发展,城区大建设,山区大变化,民生大改善”四大工作举措,要将宜章建成郴州“大十字”城镇群新的增长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和国家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的样板县。其中,把改善民生问题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客观上要求在保民生健康上提速提效。特别是我县大力发展莽山森林旅游、一六温泉度假休闲等旅游产业,急需建立和完善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救治网络等社会服务功能体系。
三是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所盼。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合惠民政策的大力实施,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保健需求也越来越高。群众对如何落实好国家倡导的“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保障“少生病,晚得病,不生病”的医疗政策抱有新期待,对提高“急危重患者”在乡镇就地急诊抢救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县必然要求。2012年以来,我县以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县为契机,致力于加强队伍建设,先后建立了4类5支县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反映迅速、处置果断、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2013年12月,成功获得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必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县域内“半小时医疗服务圈”,以适应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
(二)服务创新趋势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一是抓实卫生用房建设。近几年,先后投入1.4亿元,着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达标甲级村卫生室347所,全县22家乡镇卫生院均实施了1~2轮的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全县共改扩建面积达7.1万平方米。目前,县中医医院正准备实施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全县“东西南北中”医疗大格局正逐步显现。
二是抓紧人才队伍建设。全县现有医疗卫生单位31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民营医院1家;在职卫生工作人员1553人,卫生技术人员132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08人;开设病床2154张,村卫生室347个,有乡村医生349名。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县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宜发[2008]1号)、《关于实施人才强县的决定》(宜发〔2012〕9号)、《关于对我县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实施意见》(宜发〔2014〕8号)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系列长效机制;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县内每年组织医护技能操作大赛和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活动,规定县级医院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卫技人员必须到基层服务不少于3~6个月,将服务期限与专业技术聘任、职称评定、医院及个人评优挂钩;2007年来,全县共招聘325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院,目前全县副高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才由2004年的2人增加到45人,主治医生由2004年36人增加到283人,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的由2004年的6人增加到277人,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2013年3月,对全县2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共40个职位进行了公开竞聘,配齐配强乡镇(中心)卫生院领导班子,为全面提升卫生院管理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抓好医疗设备配套。近三年来,争取国债、省投资和医疗单位自筹等方式,全县共投入资金2953万元,为22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各种医疗设备1319台件。一般乡镇卫生院基本配齐了B超、X光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洗胃机、尿液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拥有1~3台救护车,部分中心卫生院甚至配置了CT、彩超、电子胃镜、血球计数仪、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诊疗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全县病床数达到2074张;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功能增强,一些中心卫生院能独立开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手术,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农民能就近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交通网络建设倒逼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近几年来,宜章境内宜凤高速、厦蓉高速、衡武高速、S324线扩建相继顺利竣工,黄莽高等级公路正如火如荼地积极筹建,加上原有的107国道纵贯全境,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我县以岩泉、梅田、黄沙、里田、玉溪等五个中心卫生院为圆心,将全县划分为五个卫生片区。每个片区内卫生院在交通发达的情况下,遇有不能及时处理的急危重患者,在半小时内可转诊到片区中心卫生院就诊,在乡镇可形成五个小的“半小时医疗服务圈”;中心卫生院处理不了的急危患者均可在半小时内转诊到县级医院,在全县形成一个大的“半小时医疗服务圈”;随着黄莽公路的修建,即使边陲乡镇莽山瑶族乡的急危重患者,也能在半小时内转运至片区黄沙中心卫生院就诊,使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便捷就诊逐渐成为现实。
二、目前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差距
当前我县构建县域“半小时医疗服务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亟待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人才队伍不稳。卫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卫技人员少,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县全科医生较少,部分卫生院的疾控、妇幼专干均为临时工,同时卫生系统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奇缺,有些医院管理人员甚至出现了断层。目前全县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364人、初级职称792人。高级职称人员仅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5%;本科学历只占13.4%,与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差距甚远,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差距更大。由于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普通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基层卫生院就业,许多基层医院只好临时聘用卫技人员维持业务运转,存在临聘人员占比畸高,有相当一部分卫生院临聘人员比例超过60%。由于临聘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
二是基层急诊抢救能力不强。由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急诊抢救设备不全,县级医院对基层乡镇卫生院业务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卫生院急诊抢救能力亟待提高。在卫生应急方面,存在卫生应急科技水平不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少、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经验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医疗分工协作机制未理顺。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虽初步建立,但县级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还存在互相争抢病员的现象,未形成逐级转诊、合理分流病员、双向转诊等长效机制,社区、乡镇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还未真正形成,阻碍了县域内大小两个“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的良性有序发展。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