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城市病与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 2014-09-28 15:19:55   |  来源: 联盟中国   |   作者:曹洋   |  责任编辑: 曹洋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杨宜勇:很高兴出席2014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高层论坛,大家都讲了很多关于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正面的一些东西,正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城市比乡村更美好,所以我们才需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在城镇以外的人都向往着城市的现代生活,这表明城市的生活有好的一面,值得人们来追求。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城里出生、城里长大、城里待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又觉得这个城市再另一个方面是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对城市病就看的比较重一些。所以说城市的美好和城市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要同时兼顾在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减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的治理,这是我们在座的许多城市即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课。

城市病我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战争,一个是人口。一个历史学家说宋朝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多少?在座未必能够回答起来。宋朝中国的城市化里已经达到了35%。。今年户籍人口在36%,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5%开始起步,城市就是傍水而居,为了生活的便利。很多重要的城市都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后来为什么城市不美好了?一个战乱时代大家都会纷纷逃离城市,从几千年文明史来看,你修城墙、城堡都不管用,老百姓要跑,皇上还带头跑。历史总是波澜曲折中间前进的,为什么历史的城市化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就是战争。我们49年以来没有国内战争的时候,我们城市化是历史一路高歌猛进。再一个原因就是人口,人口不控制好,它和城市病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要学点历史,很多历史学家有一句名言,说一切现代进行时都是过去时,都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到它的影子。公元前200年地球上有多少人?在座的未必知道。不到一亿人,唐宋的时候中国可能也就三四千万人,所以说他都住在两河流域,西方也有两河流域,中国也有两河流域,所以城市化率就比较高。但是到1650年中国的人口突破了1亿,为什么突破1亿?就是墨西哥的玉米引进了中国,玉米是个舶来品,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人口就急剧增长。所以说粮食也是一个双刃剑,粮食一多,一不战争,人类就玩命的繁殖。今天地球上有多少人?今天地球上有72亿人,已经给这个地球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到2100年这个地球将承载100亿人,无论你乐意不乐意,无论你愿意不愿意。

但是有一些荒唐的观点,我今天再介绍一下,1955年有一位连苏联的人口学家,他鼓吹地球上能承载500亿人。大家相信吗?如果相信那就是今天全球的72亿人都站在中国的版图上来再加上28亿。可以想想中国是什么样的灾难。如果说这个理论是成立的话,那美国为什么只要人才,不要人口,他对他的移民政策越来越限制,现在只允许两种,一种就是技术移民,一种就是投资移民,以前还有投亲靠友,沾亲带故都可以,现在基本上都取消了。

所以说一个国土面积的多少和它的承载力还是相关的,承载高了,中国的人口因为增长的太快,导致城市化率下降。因为城市有限,特别是在农耕时代我们就要去山上开荒,人们就开始往海拔高的地方,往山上去居住,要靠土地的产出来养活人,这是导致历史上人口逆城市化的一个原因。

现在我们公认城市化的好处就是经济学上的规模效益,我们说一般县城155平方米能安排一个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巨大城市公用土地面积55平方米就能承载一个人,就是经济学上的说法。企业也愿意扎根大城市,有产业集群的理论,邻居多,产业配套多,可以选择性的就多,所以企业不愿意在一个沙漠里面孤立的树立一个企业,除了是一个纯能源或者资源型企业之外。从个人老百姓来说为什么喜欢城市?机会多,我夏天带了我们家的亲戚去逛故宫、颐和园,我发现往年为什么有那么多北飘,公园里边净是卖吃的卖喝的,不知道怎么进来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运进公园的。

所以城市的好处就是规模效益、产业集群、个人的选择性比较多,就业机会选择性比较多,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便利,这是城市的好处。但是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坏处,比如说人们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时,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每个人的压力感、压迫感都在增强,现在中国每年的自杀人口都在不断的创新高。其中城市越来越多,就是一个表征。自己不成功或者不满意的时候,很多人选择自杀。还有的人不承认自己能力的问题,他认为是社会的问题,就报复社会,这是更可怕的。我们城市的管理者和治理者要高度重视在发挥城市好的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城市病的治理。


1   2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