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苏省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任栋: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

发布时间: 2014-09-28 12:19:54   |  来源: 中国网   |   联盟远程_沈晔   |  责任编辑: 联盟远程_沈晔

 


主持人:太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湖泊,前些年太湖污染问题被全国人民所关注。目前的情况如何?

任局长:无锡地处太湖西北部,拥有太湖水面面积758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32.4%;占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1/3。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以来,我市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组织全市上下开展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化危为机、真抓实干,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中趋好,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太湖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1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连续七年实现了“两个确保”和水质改善目标。主要工作有:

(一)全力构筑保护区全覆盖体系。我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一、二、三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1381.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8.9%;二级保护区1173.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4.5%;三级保护区2232.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6.6%。设想通过8-10年的努力,将全市域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其中一、二级保护区建成绿色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全力构筑安全供水体系。完成南泉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向湖心延伸了3000米,取水口水质全面提升。开辟了长江第二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吨,制定了太湖、长江双源供水的转换方案,形成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险”的供水格局,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拥有双水系水源的城市。为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水质,我市建设了南泉水源厂预处理工程和中桥、雪浪、锡东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自来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全覆盖。

(三)全力构筑控源截污体系。全市已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73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2007年以来新建管网超过4000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度近8000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泛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建成4172个“排水达标区”,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其中主城区达95%,形成了“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

(四)全力构筑清淤调水体系。组织实施梅梁湖、月亮湾、竺山湖生态清淤工程,近年来太湖无锡水域累计完成清淤面积52.52平方公里,清淤量1356万立方米。加强调水引流以保持太湖生态水位,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梅梁湖泵站和大渲河泵站相继建成投运,2007年开机以来两泵站累计调水38.1亿立方米,对改善贡湖水源地、梅梁湖和城区河道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全部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太湖流域“两进三出”的循环系统正逐步形成,太湖无锡水域换水周期长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五)全力构筑蓝藻处置体系。我市在蓝藻打捞处理方面形成了“科学化监测、机械化打捞、专业化队伍、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全市累计已建成8座固定式、4座移动式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打捞蓝藻300多万吨。全市还建成2个蓝藻沼气发电和1个蓝藻生物有机肥项目,形成了蓝藻打捞—藻水分离—藻泥收集—沼气发电的产业链,为治理太湖、保护水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全力构筑河道整治体系。全市1284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理,圆满完成3年封堵沿湖地区376个排污口、城区533家单位截污工程目标任务。无锡“河长制”管理模式被拍成电影《河长》,在全国进行推广。按照省确定整治规划,加快推进13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通过排污口封堵、岸线整治、淤泥清除、生态修复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中有12条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与“十五”末相比,Ⅱ~Ⅲ类河流增加了2条,劣Ⅴ类河流减少了5条。

(七)全力构筑监测预警体系。全市共建成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含湖体15个浮动站),在太湖湖体布设了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了13个蓝藻分布视频监视系统,配备了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利用遥控飞机和水下机器人加强蓝藻监测,同时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立体式、全天候的监测体系。每年从4月10日起对太湖实施“湖泛”巡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对339家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360台(套)在线监控仪,全市COD排放总量9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都实现了在线监控。

主持人:可以介绍一下无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亮点工作吗?

任局长:除了太湖治理初见成效外,近年来我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先后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新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市、江阴市获批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2010年12月,全市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去年1月,环保部正式授予无锡“生态市”称号,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

(二)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国领先。无锡自2009年6月试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同年10月被环保部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五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人士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创新风险管理、服务企业发展”为指导思想,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经营、风险可控、多方共赢”的基本原则,大胆探索、全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无锡市全市累计参保企业将近1400家,目前在保企业1076家,参保覆盖面逐年扩大,累计承担责任风险23亿元,累计保费收入3900多万元,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同时,无锡市绿色保险的相关制度、技术储备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开展绿色保险的政策法制环境和组织推进形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基于环境风险管理的绿色保险无锡模式。通过参加绿色保险,参保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明显著增强,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了企业持续发展和群众的权益,确保了我市生态环境安全,为无锡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三)总量减排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分别累计减排2.88万吨和5万吨,比2005年净削减32.9%和32.03%,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164%和191%,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省厅要求完成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6.84%、氨氮17.84%、二氧化硫20.56%、氮氧化物22.80%。截止到2013年末,化学需氧量(20.74%)、氨氮(19.22%)、二氧化硫(26.03%)三项指标累计削减率已经完成“十二五”省下达的减排任务。

(四)积极开展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无锡市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稳步推进,市环保局、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意见》对组成单位、联席会议、工作职责、联动范围、快速介入、移送程序、联络机构与联络员、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确立了我市环境执法联动的工作方式和框架。下发了《关于成立无锡市环保局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无锡市环境公益诉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无锡市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等文件。建立了工作窗口和工作网络,设立了联动办和警务室。去年7月份和今年5月份相继在全市开展了“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执法月活动”,并组织了联动执法专项行动,通过有奖举报、发动群众提供涉嫌环境违法线索等,即时制止环境违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提高环境执法刚性,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切实增强环境执法威慑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