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苏省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任栋: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
发布时间: 2014-09-28 12:19:54 | 来源: 中国网 | 联盟远程_沈晔 | 责任编辑: 联盟远程_沈晔
主持人:无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工作安排吗?
任局长:从工作安排上,主要是构建五大体系:
1、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体系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区域,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确保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3%。到2017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本地木本植物指数达到9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2%;到2022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不动摇,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现污染源头的不断减少和产业层次的不断跃升。对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用清洁生产、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快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着力构建配置高效的生态资源体系
——实施园区生态化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重点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经济集聚区、集约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7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和50%以上的省级开发区实现生态化改造,到2022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严格用能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用水总量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动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在全社会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到2017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2%。
3、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生态保护体系
——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多策并举,努力实现污染排放强度和总量“双下降”。到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达到0.5千克/万元,氨氮排放强度达到0.05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1.2千克/万元,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达到1.5千克/万元;到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1.1千克/万元,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达到1.3千克/万元。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把天蓝、水清、地绿的宜人宜居环境作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直观感受的重要标志,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突出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加快推进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除尘工程建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试点,加大施工、建筑等扬尘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大气、土壤等基本生态圈。
——积极推进优美城乡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管理薄弱地区实施集中整治行动,对主要山体、主要河流实施清洁美容,拓展生态廊道,增加绿化轴线,建设开放式天然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全面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太湖一、二级保护区率先建成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样板区,到2017年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100%。
——加大生态修复保护力度。从严控制河湖水域占用,维护河湖健康生态。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大力推进长广溪湿地、梁鸿湿地、贡湖湾湿地、尚贤河湿地等自然湿地建设和管理。加强矿山宕口整治和修复,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
4、着力构建监管有力的生态制度体系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体系,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奠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基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严格环保执法监管。加强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强化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开展环境公益诉讼,依法支持对污染企业提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大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实施限批。
5、着力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通俗教材,鼓励创作反映生态内涵的影视音乐作品、科普读物。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其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到2017年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90%,2022年达到95%。到2017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比例达到100%。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鼓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研究建立低碳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设立地方标准,限制一次性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强化资源回收意识,推广建设社区跳蚤市场,引导居民交换使用物品。加快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拓展生态环境普法教育覆盖面,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我行动”等群众性环保活动,倡导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环保志愿者等民间力量,正确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到2017年注册环保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2022年达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