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

发布时间: 2014-09-26 09:40:5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典范城市的做法及成效

1.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构建生态城镇体系。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围绕“山—水—林—城—人”生态人文特色,构建“圈、带、片、群”空间布局,编制了《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加大了城乡规划编制力度,按照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方式,委托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市区和五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一批乡镇总体规划,城镇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开展了滨河新区暨国家湿地公园、高台县城水域景观规划、临泽县大沙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滨河新区玉水苑景观规划等城市设计工作,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工作,加快了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以城乡规划为龙头,努力构建两个“1+5”生态城市框架,以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打造以市区为中心,辐射5个县城的“1+5”城市框架体系,将城区(县城)、特色村镇、地貌景观、景区景点等串点成线,全方位统筹建设黑河沿线甘、临、高生态城市带和祁连山北麓山、民、肃高原生态城市片;以“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为出发点,打造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带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沙漠体育公园等5个新型生态功能区的“1+5”市区生态城市框架,把市区建设成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之城、区域经济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纽带,打造特色鲜明田园城镇群,建设城市辐射型、产业集聚型、整村搬迁型、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和“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突出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城镇建设特色,促进了城镇化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2. 加快建设生态新区,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强力推进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生态新区建设。市区26.4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区依托黑河湿地,以生态治理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完善道路、供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开发生态住宅小区,配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物流商贸、旅游休闲等城市综合体,昔日戈壁石滩初步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客运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新城;临泽县实施4.68平方公里的大沙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打造五湖景区,以水为元素提升城市品位,形成了一河两区城市结构;高台县变黑河绕城而过为穿城而过,做美水系景观带,推进4.86平方公里的湿地新区建设,彰显了黑河水乡的独特魅力;山丹县突出“五彩山丹”特色,高标准建设2.2平方公里的城西新区,综合治理山丹河城区段,打造大佛寺景区,塑造生态园林城市风貌;民乐县依托高原形态,建设7.6平方公里的城北生态新区,实施千亩生态园和洪水河整治工程,形成了一园一寺一河的城市布局;肃南县突出0.2平方公里的裕固文化风情苑建设,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旅游观光胜地。新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两百亿元,形成了一幅幅既有现代化设施,又与大自然融合的立体山水画卷,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共生。

3.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扩张、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为特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精细化施工、人性化管理、特色化兴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新、改、拓建城市道路115条120公里,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毕,同步配套公交换乘、旅游标示、休闲座椅、人文小品等设施,形成了较为完整、舒适、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实施城市水厂扩建和供水主管网改造项目,建成自来水厂8座,供水管网580.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15.5万吨,水质达标率、供水普及率均达到100%;采用特许经营方式,推进市县区燃气利用工程,燃气普及率达100%;实施市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和五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天然气、煤制气、地源热等清洁能源,调整热源结构,全年城市大气优良(二级)天数达到90%以上;市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污水处理率达到87%,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行,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69.4%;六县区垃圾处理工程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提升宜居城市文明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学校、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旅游接待、金融商业、物流服务等公建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品位和便宜度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4.加快建设城镇住宅,提升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突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大幅度增长、商品房供应面积成倍增加、商品房价格趋稳趋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住房公积金管理规范、效益凸显,呈现出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市场调控成效明显、房地产市场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城镇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857万平方米(含续建、新开工及保障性住房);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23291套,争取中央及省级各类补助资金7.54亿元,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589万元。推行物业服务前期介入和差别化管理模式。推行物业服务前期介入和差别化物业管理模式以及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达标活动,物业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新建住宅小区和组团全部实行了专业化物业服务,全市物业服务面积达590万平方米,占住房建筑面积的65%以上。

5.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发展。注重把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把湿地保护与城市绿化紧密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原生态特色,选择个性化树种花木,巧做水文章,显山、露水、见林,构建点线面、乔灌草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生态景观系统,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以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台黑河湿地公园和水如意生态园、临泽县五湖景区、民乐县生态园工程、肃南县裕固文化风情苑等5.5万亩的生态园林项目稳步推进;老城区因地制宜,见缝插绿,配建休闲公园、市民广场55个,全市人均已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30.14%,形成了山、水、林、城、人和谐交融,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景中、山水辉映的生态城市特色更为鲜明。市区被命名为“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高台黑河国家湿地公园、临泽县国家园林县城、高台县省级园林县城相继命名,市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已全面展开,临泽县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提升了宜居宜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高端户外运动集中区、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核心区,以大景区的影响力带动其他景区景点协同发展,全市2013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750多万人次,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6. 稳步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镇容镇貌为重点,充分发挥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高台县南华镇为代表,依托工业开发区优势,建成了乡镇工业型的小城镇,实现以工富镇;以甘州区大满镇、民乐县六坝镇、临泽县新华镇为代表,依托商贸和二、三产业优势,发展商贸流通型小城镇,以商活镇;以甘州区党寨镇为代表的绿洲现代农业示范镇;以山丹县位奇镇、甘州区甘浚镇、高台县宣化镇为代表的高效农业资源型的小城镇;以肃南县马蹄乡为代表,依托风景旅游特色,带动了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小城镇特色不断凸现。全市形成了以整村推进、产业配套为主的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万家墩村;以建筑新颖、环境美化、集中建设的甘州区小满镇五星村、党寨镇汪家堡村、大满镇新新村;以和谐农庄、文化大院、生态家园为主 “五位一体”配套的平川镇芦湾村、高台县骆驼城乡前进村、民乐县丰乐乡新庄村;以生态移民为主、住宅与养殖分离、特色明显的山丹县东乐乡山羊堡村、肃南县榆木庄村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成了一批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新颖、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的示范村。大力推广“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打破村社行政界限,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农民务工在城镇、生产在园区,生活在城里人羡慕的社区中,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新建50户以上平房住宅小区86个,建成4栋以上农村住宅楼小区186个。以消除农村弱势群体D级危房为目标,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11.22万户。

7. 精细化城市管理,塑造和谐优美城镇形象。我们坚持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标准,秉持一井一盖关乎民生、一砖一石代表城镇形象的基本要求,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部门联动的城镇管理体系,从法制宣传、整章建制入手,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法制城管、和谐城管。坚持专业管理同综合执法相结合,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景观绿化改造等工程,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密度、色彩、造型,形成了以低艳度、素雅淡暖为主基调的城市色彩,城市风格特色日益突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搬迁甘州区委区政府,建设市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拆除影响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筑,开敞视觉走廊,老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日益凸显。突出国家级、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推进三个层次的管理,即环卫部门管理、专业队伍定时定点清扫保洁,沿街门店单位、市民落实门前包卫生、包美化、包秩序的三包责任制,动员公益性援助岗位及城市低保人员参与城市环境保洁,重点整治出城口、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管理规范,理顺管理体制,公共设施安全运行与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广大人民营造优美生活环境,城市形象和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8. 强力推进产城融合,提升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能力。一是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牢固树立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4个县区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六县区分别进入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行列,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83万亩,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0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86万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同时,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农林牧资源、农村生活资源及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活体验项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服务业转移,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生态工业,以水电、风电、光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开发、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肉牛、马铃薯、番茄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开发、祁连玉加工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步伐不断加快,新兴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三是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突破口,推动旅游、文化、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开工建设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湖湾旅游文化产业园等28个重点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高端户外运动集中区、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核心区,2013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752.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12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6004人,新增旅游就业人数6033人。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兴起,第三产业提速增效,2012年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增速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如今的张掖,处处绽绿、步步皆景,犹如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建设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宜居宜游更宜人的生态城市”已不再是美好愿景,而是张掖人民“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生动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